2018 年 07 月 05 日 你可知氣象農業的重要? 責任編輯撰寫:TWYCC農業氣象組蘇莘,2018/6/17 2018年一場遲來的梅雨季,在端午節前夕,讓飽受缺水苦候天降甘霖的眾人,迎來了睽違已久的雨水為水庫進帳,卻也苦了一群引頸期盼稻米豐收的農民。宜蘭青年農夫吳佳玲日前指出:「這禮拜秈稻正準備抽穗弄花,可偏偏這波的梅雨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時候來,以往,宜蘭農夫都知道,種植蓬萊米躲不過梅雨但躲得過颱風:而種植在來米則相反,躲得過梅雨卻極有可能遇... 災害 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2018 年 06 月 06 日 農業氣候調適3張不能不轉的跨世代長輩圖 採訪時間: 2018年4月27日14:00-17:30 受訪專家介紹: 行政院農試所農業工程組姚銘輝研究員為台灣大學農藝所博士,民國81年開始投入農業氣象研究,專長為農業氣象、逆境生理和氣候變遷,長期負責規劃和執行農業試驗所農業工程組農業氣候相關計畫。農業氣象相關期刊論文包含2008年的氣候與作物-談農業氣象之發展、氣候變遷下水稻生長及產量之衝擊評估、糧食生產評估系統之建置:以水稻生產為例、利用未... 實地訪談 廢棄物 災害 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2018 年 05 月 28 日 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糧食安全何去何從? 文:于恬&意鈞 我們應該都對這種新聞內容不陌生:衡量國軍究竟能在共軍攻勢之下撐多久? 非常時期的想像在台灣人心中不是遙不可及的夢境,而是極有可能的現實。在共軍攻台的論述裡,有人說能撐兩個星期,也有人說撐一個月,我們看到的衡量標準,幾乎都與軍隊武力相關,卻鮮少探討台灣人民在非常時期裡的處境,尤其身為海島國家人民的我們,高度仰賴進口食物,人民是否能在進出口封鎖等封鎖策略中獲得溫飽,能夠在封鎖策略中存... 水資源 災害 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2018 年 05 月 24 日 三分鐘看不懂綠電憑證?!--- 可是你還是要懂 作者:GST能源小組 張育齊 綠電憑證是啥?能吃嗎? 不能,但是它可以加速再生能源推廣。綠電憑證又名再生能源憑證,它是一種官方核發的綠電證明,同時具有加速再生能源推廣的功能。 不管是用化石燃料或再生能源發的電,一但到了電網就像水滴滴入大海,也找不著哪滴水不一樣。在全球暖化的今天,各國政府都在想辦法做減少碳的排放,各大國際企業也競相發展綠色供應鏈。台灣是個靠貿易出國口維生的國家。身為供應鏈的一環,為... ESG & CSR 能源
2018 年 05 月 10 日 什麼是再生能源憑證? 本文作者:GST能源小組 張育齊 什麼是再生能源憑證? 或許你有聽過賣電給台電,但你有聽過「 再生能源憑證 」嗎? 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我國自2017年開始推行綠電交易的機制。 綠色電力 係指以風能、太陽能、生質能、地熱、川流水力發電產生的電力。而台灣所推行的「 再生能源憑證 」(Taiwan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簡稱T-REC),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 能源
2018 年 04 月 17 日 氣候變遷下農業領域的調適策略 撰文:龔宇彥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面對農業的生產以及生物多樣性可能面臨的衝擊,要有所行動,以因應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人類維生的糧食生產與農業的灌溉排水密不可分,但是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未來降水兩極化的趨勢將愈趨嚴重,降水的總量可能維持不變,但在時間的分布上可能會極度不均,因此需要有好的水資源系統、具有耐旱能力的作物以及能夠因應狀況的調配系統才有機會在未來將風險降到最低,而這些措施都不會... 實地訪談 水資源 災害 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2018 年 04 月 03 日 農業與生物多樣性議題介紹 撰文:林彥丞 一、簡述農業、生物多樣性 農業是生產糧食的產業,維持糧食安全是農業減緩與調適的目標,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差異性,生物多樣性越高代表生物間的差異越大,地球上的生物越多樣,人類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生物的一員,人類透過農業與地球上其他生物密切互動。在巴黎氣候協定架構中農業領域需有減緩與調適作為,農業需繼續減少碳排放量並在不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達成氣候變遷調適,生物多樣性領域需有調適... 水資源 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2018 年 01 月 24 日 【COP 回顧】COP22:巴黎協定後的談判與青年角色 撰文:李建歡 萬國旗後的混亂 在各界的協助下,TWYCC 以聯合國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 2016 年於摩洛哥舉辦的 COP 22。摩洛哥政府在 Bab Ighli 的空地蓋起場館,門口插著萬國旗,昭示著其將在佔地不大的會場,迎來世界各地的與會人員,和整個世界的衝突和混亂。那年,出現了許多令人不安的插曲,而我們隱身於無數張不同膚色的臉孔中,親身感受議場內看似光鮮的外表與其中源源不絕的混亂,並在混亂中釐... COP22 海洋與海岸 能源
2018 年 01 月 22 日 【2016行動回顧】巨肺下的遊行 撰文:洪敬媛 有一種霧,不冰涼、不會結成葉上的露珠、不會如雲層層湧動,它只是一層灰白色的膜,遮住我們視線、填塞我們的呼吸道、滲入我們的肺──它是霧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無所不在的PM2.5。 2015年12月底,我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夥伴們,一起參與反空污大遊行,這是我第一次為了某些理由站上凱道。 集合時間未至,然而全台關注PM2.5議題的環保團體早已在環保署前的街道現身,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 氣候遊行
2018 年 01 月 20 日 【COP 回顧】通過 2015 年巴黎協定的 COP21 撰文:蕭任荃 2015 Cop21,巴黎聯合國氣候高峰會。 全球等了20年,終於要在這個萬眾矚目的會議,產出一份決定未來走向的協議。 第一次由國家主動提出減碳目標,而我也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 為什麼我要參加COP21 除了可以去國際觀光都市,見證協議通過那歷史性的一刻,或有機會接觸政商名流等等看似很吸引人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擴大這一波改變的力量。 全球即將要產出如此重要的決議,其中應該還有許多地... COP21 能源
2018 年 01 月 18 日 電動車真的比較環保?排碳數據大解析 撰文:蘇彥蓁 編輯:柯建佑 運輸,是台灣能源消費中第三大的排碳部門,因此也成為台灣減碳的重要目標環節。據統計,2016年運輸部門能源消費占全國總消費之12.05%,而其中又以公路運輸占最大宗(約占運輸能耗的95%)。公路運輸包含多種交通工具,本文將帶領大家探討的主題為「機車」。 台灣都會區上下班時間的日常,方便的通勤卻伴隨著空汙與碳排的隱憂 | li-penny CC BY 2.0 機車是台灣人生... 交通運輸 能源 能源轉型
2018 年 01 月 17 日 馬來西亞政府應該重視教育履行對《巴黎協定》的承諾! 撰文:張晉賢 編輯:柯建佑 馬來西亞——一個四季如夏,溫度一年到頭都少有變化,偶來的雷震雨會使天氣稍微降溫而改變的國家。氣候變遷這個詞很難在人民的口中提及。所以我們就不必關心氣候議題了嗎?其實不然,馬來西亞地處赤道地區對於氣候變遷的衝擊其實是最直接的國家之一,全球溫度上升,赤道溫度一定比其他地區還高,造成熱浪,高溫引起的疾病,水災等災害其實非常嚴重。最近幾年馬來西亞的水災次數都在上升之中,政府所... 廢棄物 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