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農業領域的調適策略

撰文:龔宇彥​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面對農業的生產以及生物多樣性可能面臨的衝擊,要有所行動,以因應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人類維生的糧食生產與農業的灌溉排水密不可分,但是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未來降水兩極化的趨勢將愈趨嚴重,降水的總量可能維持不變,但在時間的分布上可能會極度不均,因此需要有好的水資源系統、具有耐旱能力的作物以及能夠因應狀況的調配系統才有機會在未來將風險降到最低,而這些措施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需要有政府機關去研究可能的應對策略、具體可行的辦法,才可以在災害來臨時有備無患。

在提到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的調適行動時,農業不單單指「農作物的生產」,也包括畜產、漁產以及林產等國內重要生產供給。既然「農業」一詞包含了那麼多的產業,在調適行動時必然會有不同產業各自的策略,但是總歸來說,可以把它歸納成四大項,在下文會分別就其內容再加以說明。

這次 Twycc 的 GST 計畫,會針對台灣政府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進行檢視,並透過專家訪談以及青年訪談等方式蒐集資訊,提出符合青年觀點的預期貢獻,而在農業與生物多樣性這領域的盤點,我們又會更加著重在「農業生產」這領域。

中華民國政府在民國 103 年時即公布了「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領域行動方案」,但是內容長達 156 頁之多,對於初次接觸該領域的人來說,會是一種負擔。因此本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透過簡單的文字,搭配一些淺顯易懂的說明以及舉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理解農業調適策略的內涵,幫助對農業領域調適的理解!

依照該行動方案,農業領域的調適策略可以分為:

  1. 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
  2. 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的能力
  3. 建立多目標與永續優質之林業經營調適模式,並推動綠色造林
  4. 建立農業氣象即國內外市場變動之監測評估系統
  5. 讓我們來分別說明每一項的內容吧~

策略一: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

說到糧食安全,腦中除了浮現「糧食自給率」外,還有沒有想到其他東西呢?糧食自給率已經被灌輸成談到糧食安全時的反射動作,但是除了糧食自給率外,應該還要有其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讓農作物生長,需要土地提供養分以及可以讓根系固著的地方、需要土地作為水源涵養的介質,因此土地資源與水資源是重要的,但在討論的時候經常被我們忽略。要有適合種植的土地,需要確實地盤點農業用地,將土地利用劃分清楚,並且要重視農地變更等政策,以及農業休耕等等問題。另外,除了考量「現在世代」的土地利用,亦要思考世代正義的問題,如何使土地成為可以長期利用的資源,達到資源養護的功用,也是這一項目調適作為應注意的部分。

讓我們舉個目前已經實行多年的調適例子吧。在台灣,農業用水佔了整體用水量的7成左右,但是在未來氣候變遷的衝擊之下,豐枯期降雨量愈趨不均,如果遇到乾旱,會面臨限水與作物乾枯的狀況。如果逼不得已需要限水,那大用水量的農業部門絕對責無旁貸,要如何節約農業用水使在降雨枯期的時候仍有餘裕會是重要的調適策略。目前農田水利會針對農業灌溉的調適,以推廣旱作、補助旱作的灌溉系統以及建置科學化管理設施為主要工作項目。

策略二: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的能力

在未來氣候不確定性逐漸升高的情況下,「降水不足」以及「高溫」是未來威脅台灣農作物生產主要的兩個因素。所以應配合國內作物科技的發展,推廣種植耐蟲害、耐旱、耐鹽之作物。目前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針對這一個策略的具體做法為將耐熱、耐旱及耐澇等耐極端環境的種原保存下來,並加強與各國的種原交換以培育新種。

策略三:建立多目標與永續優質之林業經營調適模式,並推動綠色造林

森林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但在台灣,我們所使用的木材大多來自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日本等其他國家,台灣自己生產的木材極少,自給率不到1%。「台灣森林的價值不以林木砍乏為主」,這是此行動方案在說明此調適策略的第一句。森林除了作為提供人類家具、紙張、建材的材料外,在台灣,我們主要是利用森林在生態上的價值。除了我們最熟悉的固碳能力、水土保持等功能,森林也具有好的涵養水源的能力,如果要維持森林的生態價值,就要妥善處理濫墾濫伐的問題、謹慎規劃利用台灣的林區,如果未來有極端降雨的情形發生,才可以降低危害。

依照農委會林務局的規劃,會將環境敏感區列為限制砍伐區,並針對環境敏感的私有林地進行補償,以維持公平正義,使為了公共利益而犧牲的地主,可以得到應有的補償。

策略四:建立農業氣象即國內外市場變動之監測評估系統

俗話說「看天吃飯」,這一句話道盡了農業從業者非常依賴好天氣,才有好收成的現實。如果天氣變化的情形加劇,要如何因應?台灣目前在中央氣象局的網站上是有農業氣象相關資料且是公開的,但是過於學術,不夠平民化,一般人不清楚應該要如何利用那些資訊。如果要使這些資料更能幫助到農民並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有所助益,那一定要有助於「降低農業災損」,「農業氣象」的資料才有其真正的價值。但造成農業損失的不僅有天氣,還有「價格的波動」。國內外生產數量的增減造成的價格波動,也與「農業氣象」脫不了關係。強化農業氣象的觀測,有助於對災害的評估、降低農業的損失,也可對產量做更有效的預測。


以上就是針對農業生產方面的調適措施的簡介,之後我們會有實際盤點成果以及專家訪談內容的文章!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