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04 月 03 日 農業與生物多樣性議題介紹 撰文:林彥丞 一、簡述農業、生物多樣性 農業是生產糧食的產業,維持糧食安全是農業減緩與調適的目標,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差異性,生物多樣性越高代表生物間的差異越大,地球上的生物越多樣,人類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生物的一員,人類透過農業與地球上其他生物密切互動。在巴黎氣候協定架構中農業領域需有減緩與調適作為,農業需繼續減少碳排放量並在不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達成氣候變遷調適,生物多樣性領域需有調適... 水資源 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2018 年 01 月 24 日 【COP 回顧】COP22:巴黎協定後的談判與青年角色 撰文:李建歡 萬國旗後的混亂 在各界的協助下,TWYCC 以聯合國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 2016 年於摩洛哥舉辦的 COP 22。摩洛哥政府在 Bab Ighli 的空地蓋起場館,門口插著萬國旗,昭示著其將在佔地不大的會場,迎來世界各地的與會人員,和整個世界的衝突和混亂。那年,出現了許多令人不安的插曲,而我們隱身於無數張不同膚色的臉孔中,親身感受議場內看似光鮮的外表與其中源源不絕的混亂,並在混亂中釐... COP22 海洋與海岸 能源
2018 年 01 月 22 日 【2016行動回顧】巨肺下的遊行 撰文:洪敬媛 有一種霧,不冰涼、不會結成葉上的露珠、不會如雲層層湧動,它只是一層灰白色的膜,遮住我們視線、填塞我們的呼吸道、滲入我們的肺──它是霧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無所不在的PM2.5。 2015年12月底,我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夥伴們,一起參與反空污大遊行,這是我第一次為了某些理由站上凱道。 集合時間未至,然而全台關注PM2.5議題的環保團體早已在環保署前的街道現身,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 氣候遊行
2018 年 01 月 20 日 【COP 回顧】通過 2015 年巴黎協定的 COP21 撰文:蕭任荃 2015 Cop21,巴黎聯合國氣候高峰會。 全球等了20年,終於要在這個萬眾矚目的會議,產出一份決定未來走向的協議。 第一次由國家主動提出減碳目標,而我也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 為什麼我要參加COP21 除了可以去國際觀光都市,見證協議通過那歷史性的一刻,或有機會接觸政商名流等等看似很吸引人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擴大這一波改變的力量。 全球即將要產出如此重要的決議,其中應該還有許多地... COP21 能源
2018 年 01 月 18 日 電動車真的比較環保?排碳數據大解析 撰文:蘇彥蓁 編輯:柯建佑 運輸,是台灣能源消費中第三大的排碳部門,因此也成為台灣減碳的重要目標環節。據統計,2016年運輸部門能源消費占全國總消費之12.05%,而其中又以公路運輸占最大宗(約占運輸能耗的95%)。公路運輸包含多種交通工具,本文將帶領大家探討的主題為「機車」。 台灣都會區上下班時間的日常,方便的通勤卻伴隨著空汙與碳排的隱憂 | li-penny CC BY 2.0 機車是台灣人生... 交通運輸 能源 能源轉型
2018 年 01 月 17 日 馬來西亞政府應該重視教育履行對《巴黎協定》的承諾! 撰文:張晉賢 編輯:柯建佑 馬來西亞——一個四季如夏,溫度一年到頭都少有變化,偶來的雷震雨會使天氣稍微降溫而改變的國家。氣候變遷這個詞很難在人民的口中提及。所以我們就不必關心氣候議題了嗎?其實不然,馬來西亞地處赤道地區對於氣候變遷的衝擊其實是最直接的國家之一,全球溫度上升,赤道溫度一定比其他地區還高,造成熱浪,高溫引起的疾病,水災等災害其實非常嚴重。最近幾年馬來西亞的水災次數都在上升之中,政府所... 廢棄物 災害
2018 年 01 月 17 日 累積能量的九二一 2014年全民氣候大遊行 撰文:許菀庭 2014年9月21號的下午,穿著潮流時尚的男男女女在西門町街口悠閒穿梭。下午1、2點,幾名年輕人鬼鬼祟祟地帶著牌子與道具慢慢地匯聚到這個街口。微雨為台北增添一點朦朧的氣息。幾個人著上了雨衣,蠢蠢欲動。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的快閃。 我們設計了有點害羞的舞蹈,就在周末午後人潮最多的時候,在西門町街頭快閃,邀請路人留駐片刻傾聽、加入我們的倡議。長長的藍色塑膠袋代表海洋。舞蹈象徵人們漸漸被藍... 廢棄物 氣候遊行 海洋與海岸 能源
2018 年 01 月 14 日 【COP 回顧】那一年,我們許自己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撰文:TWYCC COP19 青年代表 楊啟弘 在東歐冷冽的冬晨中,我們踩著匆匆的腳步,每天往返 hostel 與第 19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 (COP19) 會場,抬頭看著波蘭華沙陰陰灰灰的天空,在冷風迎面吹來的一刻,格外令人清醒,也印象深刻。 那一年,我們踏上陌生的波蘭土地。希望的是將臺灣的聲音帶到的國際舞台,能被看到、聽到,更希望這個世界會因為有我們作了什麼而有一點點不一樣。...
2018 年 01 月 13 日 全球暖化下的城市生存之道 撰文:姚筱楓 校稿:紀佑融 圖片來源 根據聯合國《2016世界城市狀況報告(The World Cities Report)》指出,目前排名前600位的主要城市中,居住著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而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預計將成長一倍,城市的土地面積則會擴張三倍,因此城市居住品質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想到台灣的城市,多半會聯想到高溫氣候,除了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之外,城市高溫往往還包含了工業化、汽... 交通運輸 健康 工業 水資源 能源
2018 年 01 月 11 日 反對氣候變遷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撰文:邱智萱 校稿:柯建佑 氣候變遷只是全球氣溫上升嗎?倒不如說全球暖化只是氣候變遷的一部分,在特定的季節或是時間,出現了異於常態的天氣轉變。不論是幾十年或幾百萬年間產生的氣候轉變,都是氣候變遷中的一環。然而,在工業革命後的短短百年間,氣溫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增加,同時伴隨著地球極端氣候發生頻率愈來愈高。這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 儘管大多數的科學家已經表示人為的氣候變遷... 工業 海洋與海岸
2017 年 11 月 20 日 【COP23氣候診斷】 總結 撰文: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執行長 柯建佑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 黃品涵 closes COP23 第二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 (COP23) 在斐濟的道別歌聲中結束了。 自德國波昂當地時間11月18日星期六凌晨直到天亮,5 個多小時的閉幕會議中,擔任本次大會主席的斐濟總理 Frank Bainimarama 疲累地為自己和所有談判代表慶賀,表示這次會議相當成功,而根據TWYCC的觀... COP23 國家自定貢獻 撤資 碳定價 能源
2017 年 11 月 19 日 【COP23氣候診斷】Day 18(11月19日) ▲COP23落幕,展望2018! 2018年,世界將聚集在一起,研究如何確切的將暖化限制在1.5度之內。就這個討論達成的協議,現在被稱為「Talanoa Dialogue」(促進性對話機制)。主辦國斐濟希望年度的討論會從一月開始,並按照太平洋傳統的Talanoa方式進行,意思是進行開放和包容性的辯論和講故事,藉此避免指責,並帶出明智的結果。它提出了三個問題讓世界思考。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要在哪裡?... COP23 工業 海洋與海岸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