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氣象農業的重要?

責任編輯撰寫:TWYCC農業氣象組蘇莘,2018/6/17​


2018年一場遲來的梅雨季,在端午節前夕,讓飽受缺水苦候天降甘霖的眾人,迎來了睽違已久的雨水為水庫進帳,卻也苦了一群引頸期盼稻米豐收的農民。宜蘭青年農夫吳佳玲日前指出:「這禮拜秈稻正準備抽穗弄花,可偏偏這波的梅雨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時候來,以往,宜蘭農夫都知道,種植蓬萊米躲不過梅雨但躲得過颱風:而種植在來米則相反,躲得過梅雨卻極有可能遇上颱風,現在全亂了套,從去年開始,秈稻弄花時就遇上梅雨,今年又躲不過,內心好憂愁啊!氣候反常讓當代的農夫好苦好苦,無所適從啊…」幸好,這場本來即將到來的豪大雨,因為天神的眷顧,沒有來到宜蘭。

但,我們能有幾次幸運來避免因天氣導致的作物浩劫呢?同月下旬,中南部又迎來了連續好幾天的豪大雨,讓很多沿海低窪地區來不及排水,雲林的花生農看著被雨泡爛即將收成的花生、彰化葡萄農看著整片泡在水裡的葡萄裂果,辛苦半年的成果全都付諸流水。預期不到的雨,讓我們辛勤耕耘田地的農民們損失慘重,而台灣又能有多少的農損準備金能補貼他們?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定義的氣候變遷,是因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天災發生頻率及強度更勝以往。台灣本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及颱風常經路徑上,且本身又是地質破碎的島嶼,國人為了生存發展,不斷大量開發山坡地,讓本身脆弱的地質更加的不穩定,又因高強度及短延時的極端降雨容易造成山區嚴重之土石流、堤防潰決、橋樑沖毀、路基流失及居民房舍遭土石掩埋等,造成嚴重傷害重大公共工程及當地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同時也面臨經常性地旱澇交替,突發性的短延時強降雨,及每逢夏季、冬季即拉警報的灌溉性用水,讓台灣農業在過去病蟲害挑戰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更直接威脅到台灣糧食安全性。

因此,農業與氣象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在需求提升情況下,導入科技防災,硬體上除了設法改善原本只有鄉鎮市精度的氣象預報,精進到村里層級甚至小區域層級天氣預警;軟體上則盤點及整合散落各地的相關基礎資料,透過Big Data技術彙整資料、分析及相關圖資套疊,同時考量種植技術、農民耕作習慣及市場需求等相關因素,建立農業氣象基礎資料,同時規劃各地區適性重點作物、提供即時預警性小區域之天氣資訊及氣象防災的短中長程因應措施及改善作為,成為當前政府及國人不得不共同面對及重視的重點工作。

在這場與天氣的長期抗戰裡,沒有人是局外人。

研究農業氣象的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研究員兼作物組組長楊純明先生曾說過:「水稻缺水時,生長首先下降,接下來是產量與品質,但節省下來的水量,或許可以拿去作效益更大的事。重點是要去思考,到底要省多少水?犧牲產量還是品質?可接受多少產量? 」水源、田地、灌排系統、栽培技術、市場供需、作物種類及農民健康,各要件的組合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結果,大至國家決策小至農民種植慣習都在在影響著台灣農業的未來,五穀雜糧每日必需的人們也都是這場與自然博弈裡的一員,沒有人是局外人。

請問,我們準備好了嗎?

行政院農委會在這場與天氣的長期抗戰下,在多位專家及農業達人研發討論下,陸續推出一系列農業氣象及災害通報的資訊應用模式,透過「田邊好幫手」網站讓民眾可以上網查閱關於農、漁、畜禽及農業氣象相關資訊,透過選取單一作物,查詢與該作物有關的所有農業訊息。及多元化的發布管道。同時提供農業政策法規、農貸資訊、災害補助、農漁民子女獎助學金、植物疫情、病蟲害防治、施肥推薦量及施用方法、農藥查詢、蔬果害蟲分布資訊、衛星海溫影像、養殖漁業放養量、個人交易行情、農漁畜市場交易行情、糧價、進口飼料原料行情等資訊,同時提供各類業者名錄及技術新知等,希望讓農漁民能充分掌握先機與市場動態。農委會近期也推出「農作物災害通報」APP,希望透過現地回報系統具體掌握各地區農作物災害情況。 


政府目前推動的「田邊好幫手」網頁及「農作物災害通報」APP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但截至目前,我們尚未能夠具體知道農委會這一番努力的具體結果及量化數據。在田地辛勤耕作的老中青農們究竟有多少人會使用、且使用過這樣數位化的資訊?是否能夠改變他們的實際種植慣習,真正實踐在台灣農田裡?面對氣候變遷加遽的我們是否可精準計算各項行動的投資報酬率?能夠鎖定且有效運用科技推動政策來應變氣候變遷的衝擊?如何有效投入資金及資源於各項因應作為?且讓我們靜待後續的發展與更精進的作為,而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小組將持續為大家密切關注及追蹤這一系列的發展,我們以最直接的行動展示對氣候變遷的關係及面對氣候變遷的決心,也誠摯地邀請各位一同投入並關心這場抗戰。

是的,邀請各位一同加入這場抗戰!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