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氣候變遷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撰文:邱智萱
校稿:柯建佑



氣候變遷只是全球氣溫上升嗎?倒不如說全球暖化只是氣候變遷的一部分,在特定的季節或是時間,出現了異於常態的天氣轉變。不論是幾十年或幾百萬年間產生的氣候轉變,都是氣候變遷中的一環。然而,在工業革命後的短短百年間,氣溫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增加,同時伴隨著地球極端氣候發生頻率愈來愈高。這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

儘管大多數的科學家已經表示人為的氣候變遷確有根據,仍有少數的科學家持不同意見。他們並非否認暖化的發生,而是對「氣候變遷是否為人類活動所導致」持保留態度。

 

最常聽到反對氣候變遷,經常提出以下兩個論點:

第一,「氣候變遷是氣候科學家的共同陰謀,為了從政府機關得到資金獲利」。他們認為氣候變遷的倡議僅是科學家牟利的手段。其實,不論是哪一種研究的背後都會需要資金與資源,無論是從政府或是企業的支持贊助,都是這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氣候變遷的科學研究也不例外,若因抵制科學與資金的關係,而去反駁科學家研究出的論點,只會使科學發展停滯不前。重點是能夠透過一個良好的制度去釐清、審查資金的流動,讓人知道資金背後所代表的立場。2009年發生了讓人心惶惶的「氣候門事件(climate gate)」:東英吉利大學的氣候變遷研究小組被駭客入侵,盜走了數千份研究數據與電子郵件,並在有心人士的操作下,發表了許多不利氣候變遷的論述。然而,在數起獨立研究的追查與時間的考驗之下,和這些電子郵件相關的研究人員,並無任何不當科學行為,也沒有發現任何掩蓋的證據。


川普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天氣已經冷很久了!全球暖化是牟利人士的一場騙局!
圖片來源

第二,「氣候變遷所發展出來的氣候預測模式都是不可靠的,都已經無法預測到未來幾週的天氣變化,何以預測更長時間的氣候變化?」然而,這樣的論述犯了混淆「天氣(weather)」和「氣候(climate)」的嚴重錯誤,即使天氣和氣候密切相關,但二者之間也存在重要的區別。『天氣』往往是定時與定點的大氣狀態,為目前正在發生或是明天或不久的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現象,如臺北現在是晴天還是下雨;『氣候』則是說明天氣在一段長時間的平均狀態,為數月到數百萬年時間的平均值和變率,當然也包含極端現象的變化在內,如臺灣百年的溫度和降雨變化特徵就屬於氣候變化的一種。


雖難以準確預測未來的天氣,但一段時間內天氣變化的統計資料,確實能夠反映出氣候變化的特徵。更精確地說,氣候可以被視為是與整個地球系統的狀態有關的,包括大氣、陸地、海洋、雪、冰、和生物,並共同形成全球背景狀況,決定著短時間的天氣狀態。

我們仍不可否認,大自然的系統是極其複雜的,要透過簡單的模型去正確地模擬出氣候的走勢,確實很困難。但模型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透過不同的假設條件與反覆驗證,去了解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確實可以讓我們能夠對於現今的氣候有更深層的了解,進而讓現行的調適(adaptation)或是減緩(mitigation)政策得以改進。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面對正反兩方的科學數據,時常讓我們無法正確地判斷資訊的爭為。但,唯有經歷過、見證過,就會了解氣候變遷是真的。

而大家近年來親身經歷的無常氣候,難道能不當一回事嗎?

在科學家清楚地表示「2016年,是地球經歷了史上最熱的一年。」同時極端氣候的頻率也愈來愈高,如同科學家不斷觀測到創新高的溫度紀錄,都是過往很少出現的。這就是為什麼近幾年的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難,經常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裡的頭條,不是為了危言聳聽以獲取任何利益,而是為了喚醒大家的危機意識。未來,無論是透過減緩或是調適,能提早對巨大風險做出預防性的改變,才能給自己與後代子孫更好的將來。


參考資料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