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彥丞
一、簡述農業、生物多樣性
農業是生產糧食的產業,維持糧食安全是農業減緩與調適的目標,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差異性,生物多樣性越高代表生物間的差異越大,地球上的生物越多樣,人類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生物的一員,人類透過農業與地球上其他生物密切互動。在巴黎氣候協定架構中農業領域需有減緩與調適作為,農業需繼續減少碳排放量並在不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達成氣候變遷調適,生物多樣性領域需有調適作為,因人類長期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人類大大削弱地球生物的自體調適能力,人類有必要設法挽回生物的自體調適能力,維持高度生物多樣性就是挽回生物自體調適能力的方法。
二、以健全的農業生產維持糧食安全
農業除了農耕之外也包括林業、漁業、畜牧,在台灣因天候因素造成的農業損失數年來以農耕損失金額最大。颱風、短時間強降雨一直以來是造成農耕損失的主因,極端氣候頻繁是未來氣候變遷的趨勢,頻繁的颱風與強降雨將加劇農耕損失。除了氣候變遷危及農業影響糧食安全,利潤低廉、從業人口老化的農業現況也削弱台灣農業實力,響糧食安全。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世界糧食高峰會的定義,糧食安全就是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在社會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以滿足其健康生活的需要,若某地區人人能夠獲得糧食並吃的健康營養,則此地區即是具有糧食安全的地區。台灣依賴糧食進口,然而國際糧食供應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可能使糧食進口不易,因此必須確保台灣農業生產能應付氣候變遷與社會變遷在未來不致於蕭條瓦解,以供不時之需。
三、與生物和平共處的農業型式-里山
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多樣的食用植物成為人類多樣的農作物,土壤中多樣微生物維持農田地力,不同的農耕方式也營造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如機械化粗放農業田間只種植單一作物,同時大量施用農藥與除草劑,農田的生物多樣性極低,在此農耕條件下農業與生物多樣性格格不入。為降低人類的農業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國際間成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推動里山倡議,里山是農村居民與周圍自然環境長期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生物棲地和人類土地的動態景觀,包括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欲使農村與生物多樣性相容。台灣目前只有花蓮縣富里鄉吉哈拉艾獲得IPSI認可,是全台唯一符合里山倡議的地區,吉哈拉艾有一個阿美族部落,好幾塊水稻梯田,梯田的水源來自附近的山林。農人珍惜山林以維護水資源,傳統編織技藝的材料也取自山林,農人心繫村落旁的環境,也有與其他生物相處的態度,農人在稻田被山豬踩踏時,會安慰著說:「因為山豬很熱,才會想下來稻田打滾,也不能怪牠。」吉哈拉艾的人與他們的心態是社會,周遭的山林是生態,水田與農村是生產地景,吉哈拉艾是里山,是人與其他生物共存之地。
四、監督<國土計畫法>維護農業發展
我們希望保留並營造更多符合里山倡議的農村,農地是農業與農村發展的根基,但台灣農地現況不樂觀,農地正在流失,具有里山潛力的農村跟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住宅、汙染土地的工廠聚落。政府早有制定<區域計畫法>以管理土地利用,農地利用也受此法管控,但農政單位長期放任,此法未被落實,農地利用未被政府真正管制,造成在新北與桃園部分地區農地上滿布違章工廠與住宅,宜蘭則是豪華農舍氾濫,農地違章工廠問題以台中、彰化最為嚴重,無數農地已遭汙染、破壞,無法恢復農業使用,農村完全瓦解,離里山遙遙無期。近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土計畫法>,期望能真正管理土地利用,總統府已於2016年1月6日公告此法,行政院依此法制定全國國土計畫,全國國土計畫預計2018年5月1日前公告施行,監督全國國土計畫日後的政策落實是我們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小組的兩大工作目標之一。希望在未來農地能真正被妥善利用。
五、建立農業氣象面對氣候變遷
台灣仍有農業生產欣欣向榮的地方,如雲林是「農業首都」,屏東是農業生技重鎮,這些地區的農業較不受土地開發威脅,而是受逐漸頻繁的極端氣候影響,為了讓農民能精準掌握氣象資訊,建立農業氣象系統的呼聲日漸增大。農業氣象就是以農業的角度出發看氣象,是農業能夠面對氣候變遷達成調適的關鍵,因此監督政府建立適合的農業氣象系統是本小組另一個工作方向。
六、目前組內工作
我們是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小組,監督全國國土計畫施行、催生合適的農業氣象系統是我們兩大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