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 回顧】COP22:巴黎協定後的談判與青年角色

撰文:李建歡


萬國旗後的混亂

在各界的協助下,TWYCC 以聯合國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 2016 年於摩洛哥舉辦的 COP 22。摩洛哥政府在 Bab Ighli 的空地蓋起場館,門口插著萬國旗,昭示著其將在佔地不大的會場,迎來世界各地的與會人員,和整個世界的衝突和混亂。那年,出現了許多令人不安的插曲,而我們隱身於無數張不同膚色的臉孔中,親身感受議場內看似光鮮的外表與其中源源不絕的混亂,並在混亂中釐清自己的定位。

你的環保與他的環保:微妙的矛盾

2015 年的高峰會通過了著名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看似重大的里程碑卻只是模糊的方向,難以盡數的「執行面」問題懸而未決。於是乎,會議廳內膠著於技術議題繁瑣的談判中,整個會場則瀰漫著微妙的矛盾氣氛——核能擁護團體攤位與海洋保育團體比鄰而居,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國家館區大肆宣揚其將鋪設世界規模最大太陽能電廠的計畫。

那年,某場周邊會議(side event)上,一個拉丁美洲國家的原住民族控訴了該國的廠商為了鋪設太陽能板,大肆砍伐森林、侵害原住民傳統領域、文化卻不為政府所管制。當時坐在台下的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畢竟「太陽能」、「森林保育」往往多是環境友善的代名詞,但當我們大張旗鼓的鼓勵再生能源、減碳的時候,是否會本末倒置造成更嚴重的環境破壞呢?其中又能如何取得平衡?台灣是否也正上演著同樣矛盾的戲碼?在「對抗氣候變遷」的大旗下,還隱藏了多少衝突呢?你我的「環境意識」是否真能共存?

川普當選的清晨震撼

會議期間,川普擊敗希拉蕊當選美國總統。而川普的當選,等同向世界宣告「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可以預見,也在事後證明,美國官方氣候變遷行動的動能全失。對整個世界而言,原該承諾最多資源投入的美國宣告退出,形同火車頭脫軌,許多人擔心對抗氣候變遷的列車將從此失速。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無疑重擊了會場內的每個人。其當選的前一晚,我們的一名夥伴甚至尚在盤點希拉蕊的過去的言行,以此督促希拉蕊與美國當局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但準備好的海報當天早上卻拿不出來;川普宣布當選的隔日清晨,各個國家、國際組織的區域領導者,都在會場內辦記者會獲發新聞稿宣示「就算美國退出,我們也會取而代之扮演領銜角色」,但宣示的背後我們看到更多的迷惘——沒有人能回答誰能取代美國提供氣候行動資金,沒人能回答當美國放寬環境管制,其他已開發國家能如何堅持立場而不使巴黎協定淪於第二個京都議定書。

青年角色:不管世界有多混亂,我記得我們曾有這樣的一顆地球

面對會場內諸多混亂,場內NGO多難以找到施力點,儘管如此,我們仍試圖盤點當前各國的NDC、各國資金調配承諾與實際調配的狀況,以示青年目前的立場,同時呼籲各國將更多資源放到賦權行動(Action for Climate Empowerment, ACE),讓較為弱勢利害關係人能有效參與各國氣候政策,以確保巴黎協定由下而上(bottom-up)的精神能被落實。TWYCC的成員一次參加了四個工作小組,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為了這些目標一起工作,同時也試圖串連亞洲各國青年,以期在未來能共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回想身處會場中的自己,其實並不明白,當時身邊那群足以決定世界氣候走向、身著高級西裝的高級官員和企業主將把我們與其他人帶往何處,也不知道自己當下的努力能在未來以何種方式發揮影響,更無法確知未來是否出現第二個川普。但是,能以青年的身份參與其中,提供了我們純然為理想付出的機會,透過結合自己所學與專業,我們能扮演橋樑將台灣的故事與經驗帶出去、也將世界的故事帶回台灣。更為重要的是,到訪 COP22 在我心中播下種子,使我記得不管世界有多混亂,仍不忘時常提醒自己改變生活與態度並影響身邊的人,因為記得我們曾有這樣的一顆地球,因為我記得我們曾為了保護他而付出努力。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