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下的城市生存之道

撰文:姚筱楓
校稿:紀佑融


根據聯合國《2016世界城市狀況報告(The World Cities Report)》指出,目前排名前600位的主要城市中,居住著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而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預計將成長一倍,城市的土地面積則會擴張三倍,因此城市居住品質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想到台灣的城市,多半會聯想到高溫氣候,除了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之外,城市高溫往往還包含了工業化、汽機車交通、冷氣機普及、綠地減少等因素。

高溫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遍及各個層面。以台灣來說,年均溫逐年高升,在今年2017年,七月到九月因為熱傷害就醫的人數也超過去年。由此可見氣溫對我們的影響,除了以往常受討論的糧食和水資源議題之外,還有更直接的生命健康問題。針對全球暖化帶來的高溫,各國除了在貿易、稅收方面追求氣候公平之外,國家和民間機構也紛紛尋求不同方式,希望能減低高溫導致的各種問題。在過去這段時間,最受討論的總是能源議題,然而核能和再生能源之間取捨依舊難解,導致透過能源減碳目標停滯,城市中溫度依舊高漲得令人難耐。

那麼,難道我們沒有其他方式來面對這波城市熱浪嗎?

 

筆者在今年暑假造訪了一趟新加坡,在去之前恰巧讀了幾篇關於新加坡城市綠化的報導,當身處當地,見路樹高聳、綠蔭四處,驚訝體感溫度確實比台北來得舒適許多,對抗城市高溫,新加坡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令我們借鏡學習。

新加坡位處熱帶氣候區,屬於典型的城市國家,其綠化源自前總理李光耀在1960-70年提出的城市綠化政策(Rapid urban greening with tree planting),由政府部門主導國內公園和綠化發展。目前新加坡有超過300個公園,也劃設了4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和保護區的面積約占國土的23%,新加坡訂定的綠化目標之一,正是九成的人能在10分鐘之內走到一個公園裡。


新加坡植物園 | 姚筱楓 攝

城市綠化帶來許多好處,包括固碳、供氧、吸收輻射、降低空氣污染、保持水的平衡,以及透過遮蔭和蒸散調節城市的表面溫度,抵抗全球暖化造成的熱浪。而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居民提供了休閒場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同時也富有生物多樣性的教育意義,讓下一代親近,進而尊重自然。

 

綠化已然成為城市的下個發展目標,以台北市為例,從104年底綠化面積1萬3840公頃,到106年七月臺北市綠資源面積約為1萬4362公頃,可以見到這個數字逐年成長。台北市民也確實享有許多公園與步道,去不成森林,仍能在城市中觸碰樹木。然而除了認同增加綠化面積,筆者認為政府當局也應該效法新加坡,增加植被多樣性。新加坡除了幾十年的綠化計畫之外,在2010年更提出了「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或稱為「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CBI)」,將多樣性量化,列入城市綠化指標,確保發展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讓新加坡獲得城市花園的美名。台灣在此方面則相對不足,例如我們的路樹往往只有固定幾種,雖然單一樹木整齊劃一,並且達到推廣縣樹、市樹的效果,但同時間也減少了生態多樣性。綠化,不單是讓綠色植物覆蓋大地,同時也必須兼顧自然界的平衡。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成長,例如今年夏天,台北市宣布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復育成功,便是城市中生態復育的一個絕佳例子。


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 | Ethene Lin CC BY-NC-SA 2.0

大安森林公園的例子,是台灣在城市生態保育的一大進步,讓我們能期待未來更多綠地,誕生更多的生命。人類與生態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全球暖化下的大課題,如果人類無法脫離城市,那麼就讓我們邀請自然走進城市。有幸造訪一趟新加坡,漫步在熱帶氣候中的城市花園,讓我更加堅信,面對全球高溫,這一次,我們可以從城市出發。


參考資料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