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3氣候診斷】Day 14(11月15日)


▲ COP23:前瞻公司正轉變市場,推動潔淨能源轉型

上週,波昂會議有一系列的辯論,主題為能源日(Energy Day)、交通日(Transport Day)與工業日(Industry Day),並定義了21世紀的商業領導地位:永續能源、能源生產力與電動汽車。

氣候組織的企業活動也聚焦也在這三個關鍵領域:RE100(再生能源),EP100(能源生產力)和EV100(電動汽車)。

EV 100 為企業提供一個平台,展示領先的電動車,讓他們可以減少成本,並與各方對話以解決現存的障礙。同一天,RE100宣布加入第115位新成員Mace,該集團現每年生產超過153TWh的永續電力需求。而電動汽車對能源轉型上,高度依賴永續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此外,EP100的核心目標是根本上減少每個單位的能源消耗,促使能源的作用就會最大化。

新聞來源:https://goo.gl/JVvYgC

▲德國拒絕Erdoğan對氣候資金的渴望

土耳其領導人Recep Tayyip Erdoğan在7月表示,他不大可能批准「巴黎協定」,理由是川普宣布離開這個協定。這被觀察員解讀為,土耳其為了獲得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GCF)資金的一個要求。GCF的資金由已開發國家提供,幫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

根據UN的說明,土耳其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它不必提供資金,也不能接受資金。德國的提案中,呼籲成員國和政府間機構與土耳其合作,尋找調動資源的機會,以補足土耳其國民的努力。其中包括各種來源資助的多國項目,也包括GCF,但是它規範來自GCF的資金配額,只應該發放給符合條件的國家,此中將土耳其排除在外。

新聞來源:https://goo.gl/qfKNnV

▲CDU代表表示:煤炭有可能在2030退出,這將會減緩氣候變遷嗎?

【Climate Home News】
CDU首席能源政策談派代表表示:德國採煤可能在2030年結束
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表示在接下來的牙買加聯盟對談,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州長Armin Laschet表示德國可以在2030年之前放棄煤炭發電,而這項計劃並不會設定終點。

【KfW】
大多數的德國人已經準備好為了保護氣候行動免於破壞而放棄「高速公路無速限」
一個政府擁有的金融機構—KfW調查指出超過80%的18-67歲的德國人表示政府應該加緊腳步減緩交通工具對於環境的危害。

【Die Zeit Online】
繼續這樣下去?氣候災難就在不遠處了
每一個牙買加聯盟對談的德國政黨組成的新聯邦政府應該確保煤炭快速有序的退出,因為此選擇的風險太大。

【Washington Post】
靠近COP23的德國村莊因開採煤礦而消失
位於北萊茵州不遠處且在本次COP23附近的德國村莊Immerath即將因開此煤礦而消失。

【Focus Online】
Saxony邦的邦總理表示:放棄採煤將會導致數十億的損失
Saxony邦的邦總理Stanislaw Tillich表示如果德國在接下來的數年中逐漸淘汰褐煤發電的電廠,將會導致超過六億歐元的損失。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數位化的能源轉型停滯不前
德國能源工業組織懷疑,用來測量並記錄用家庭及公司用電量的智能型多功能電表是否能在2020年順利上市。

【Handelsblatt】
公海的能源轉換
Axel Höpner於Handelsblatt提出:海洋運輸工具為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該區域提升預示著公海的能源轉換。

【Destatis】
氣候保護行動為德國環保產業的主要支柱
德國聯邦統計局表示:氣候保護行動為德國環保產業主要經濟支柱。

新聞來源:https://goo.gl/V3bNd3

▲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報告中,台灣排名第十七名

非營利的非政府環境組織看守德國(Germanwatch)於週四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年度報告中發表,所有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的國家中,台灣排名第十七名。這份2018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報告分析受氣候相關的事件如風暴、水災及熱浪影響的國家。

看守德國(Germanwatch)指出:去年一月,台灣受到一波低溫影響,接著在一年內接連受到六個熱帶風暴及颱風侵襲。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劇的國家為海地、辛巴威、斐濟、斯里蘭卡、越南及印度。
自從1997年開始,超過52萬人口被11萬個極端氣候事件奪走生命。共同作者David Eckstein指出:數據顯示極端氣候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而日益頻繁嚴重,例如:斐濟本世紀最嚴重的颶風及德國去年嚴重的水患。

新聞來源:https://goo.gl/qewHn7

 

▲緬甸政府尋求氣候變遷災損之協助

緬甸代表團於COP23向國際捐助者和技術機構尋求財政與技術援助,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損失。
緬甸為低度開發國家,屬於脆弱度高的國家。2007年納吉斯颱風(Nargis)造成緬甸14萬人死亡、200萬人流離失所,同時被「2018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報告」列為風險最高的地區。
緬甸與南韓綠色技術中心(GTC)簽訂合作備忘錄,由GTC協助展開六個月的技術評估,並排定調適優先領域之順序,以利緬甸後續向綠色氣候基金(GCF)提出技術與調適資金需求計畫書。
緬甸沿海地區受氣候變遷衝擊嚴重,長達2,000公里海岸線均受衝擊,因此緬甸政府預計於2018年初向GCF提出海岸調適計畫之援助。GCF指出緬甸之計畫必須納入私部門參與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工作,例如協助興建小水力基礎建設、廢物處理場、採取防止海平面上升的多項管道等。

新聞來源:https://goo.gl/WfNBeK

▲迦納於COP23公布國家自主貢獻(NDC)計畫

迦納於COP23公布NDC計畫,並強調各個政府部門與利益相關者均參與計畫制定。迦納代表團將於COP23的迦納日舉辦周邊會議,主題為「迦納的氣候議程:再生能源、城市及氣候的三方合作」。
迦納的NDC由各個部門共同參與,分別從多個面相推動。法規方面,迦納考慮訂定氣候變遷法案(climate change Bill),以作為落實NDC的依據;教育方面,由社區與地方政府提高民眾的氣候意識,幫助實現NDC;財務方面,除透過GCF擴大再生能源投資,並透過研擬國家調適計畫(NAP)達到風險移轉目的,以及推動迦納之創新金融機制,包括建構綠色基金工具、私部門的綠色信用貸款等;農林部門,則致力抑制毀林、非法採礦,投資並確保可可的永續生產。此外,迦納於NDC促進性別平等倡議,確保不同性別的聲音均被採納。

新聞來源:https://goo.gl/y3w8kP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