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丞
今年的八月11與12日是我們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氣候盤點營台南場營期,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小組營期中邀請參加營隊的學員一起前往台南白河的農田進行在地參訪,我們訪問的主角是吳福村大哥,主要訪問的內容為農田的未來規劃、最擔心的天氣災害、如何進行防颱準備、如何取得氣象資訊、與是否聽過國土計畫?吳大哥待客殷勤,不只熱心地在烈日下的果園為我們生動地講解,離開時,還送我們親自栽種的農產,不只有的學還有的吃。
在吳大哥的田裡大家來合照
主角吳大哥
吳福村先生年約五十,回鄉務農至今第三年,是附近第二年輕的農人,那裡多數農人都已六七十歲,繼承而得的農地靠近關子嶺山區,雨水較靠海的平原多,目前栽種了21種果樹、洛神花、少許蔬菜,其中果樹以西施芒果最多,無花果、洛神花也種不少。以自然農法耕作,目前是種給自己家人吃為主,只有少許洛神花是託熟人銷售,心中的理想是想將這塊地經營成一個百果園。
我們2018/8/11拜訪正值田裡枇杷樹的花期。
吳大哥(左二黃衣服者)熱心講解,大家背後有路燈處就是國道三號
以自然農法耕作
這片果園最大的特色便是使用自然農法耕種,完全不施灑農藥與化肥。主要是因為自身面臨一些身體上的不適,加上聽聞很多農人因施用農藥,在經年累月的接觸下疾病纏身,所以決定以自然農法耕種,不只讓家人吃得健康,也能顧及消費者的健康。另外,因為家中有在祀奉神明,每季都需要有水果祭拜,所以選擇種植各種不同的果樹,不只可以營造田園的生態多樣性,自己也可以每季有水果可以吃。目前吳大哥因身體的關係,主要選擇種植的植物以好種、蟲害少為首要考量,因此選擇了洛神花,分別是紅洛神與白洛神兩種,因為洛神很酸,大部分的蟲不喜歡吃,因此蟲害少,較適合以不施農藥的自然農法耕作。目前紅洛神乾燥後呈酒紅色且較酸,市面上常見,而白洛神肉質白黃,較Q軟,與慣性農法相比,自然農法的洛神花相較之下口感都較細緻。洛神花的採收期在九月和二月,以九月品質較好。另外,吳大哥還請我們吃現摘的無花果,摘下去除蒂頭整顆食用,口感柔軟甜蜜,若我們是上一個星期八月初拜訪就會正值採收期,就可以吃更多好吃的無花果。吳大哥還與我們分享有關農藥殘留的小知識,像是秋葵這種採收期長的作物都是連著數週天天採收,因採收期長,期間勢必噴灑農藥,為了噌加收成量有的農民會在噴藥後的隔天仍然採收秋葵出貨,所以消費者常有機會吃到農藥超標的秋葵而毫不自知。
多災多難的小田地
吳大哥的田地勢低,又緊鄰以土堤方式興建的高速公路,下雨時高速公路的土堤就像是座水壩,使水累積在堤邊,順水而下的垃圾也跟著積在田裡,因此這塊田特別怕下雨,下大雨時作物會泡水,大雨後作物還可能被垃圾掩埋。吳大哥的田位在水圳末端,加上白河水庫淤積嚴重,田邊的小水圳溝久久才會供水一次,因此平時灌溉用水都要靠自己開車載來,相當麻煩,正在考慮打口水井,一口井約需20萬,相對於一分多地的收成有點昂貴,所以讓吳大哥遲遲不願花這筆錢。水圳水很少,而且鄰田都是親戚的,都是吳家子孫都熟識,所以附近沒有爭水問題。田的一側是高速公路,另一側則是白水溪,下大雨時靠高速公路側淹水,臨溪一側則不斷被溪水侵蝕,讓田年年都在縮水,水利局有承諾將在白水溪旁建河堤,但遲遲未開工,因已預計建河堤所以因河川侵蝕造成的損失政府完全不補助,若要自費建擋土牆防止田地崩落則須至少100萬,根本負擔不起,這塊田相當不幸,不僅會縮水,還會大雨淹水平時缺水。對於吳大哥而言,最大心願是不求政府要做很多把補貼,而是能讓他的保有自己的田地,不要一直縮水,且有水可種植,而能使自身溫飽就好。
天公不做美怎麼辦
吳大哥面對颱風完全是無計可施,主要的態度是讓果園自生自滅,並無有效的防颱措施可作。洛神花很怕風,很容易被颱風吹倒,但今年至目前最大損失並非颱風所致,而是晚來的梅雨,今年梅雨又晚又少,很多洛神都乾死,必須重種。而吳大哥在獲得天氣資訊的方式,最常是看手機顯示的天氣預報,或是下田前用自身經驗來觀察當天天氣來評估當天狀況,有趣的事,吳大哥還提到,若是有當見到驚動的鳥群時就代表必定有發生甚麼突發事件。不過因為才務農三年而已,對長期的氣候演變還未有太多觀察心得。吳大哥的農地在20-30年前是可以種水稻的,那時白河水庫的淤積還不嚴重,水圳水量充足到吳大哥的父親可以在田裡種水稻,現在的水源情況根本不可能種水稻。
以人力耕作生機勃勃的小田地
自然農法不施除草劑,目前最常做的農事就是除草,會用手持小農具或後背的除草機除草,草都是鋪在作物邊自然腐化。吳大哥很少用農業機械,只用小除草機和小耕耘機,不向隔壁親戚的綠竹園還會用到小山貓推土機,田裡種很多果樹,樹木是最不需農機的作物,所以農機也就少用。回想起三年前剛回鄉種田時,土很硬,沒有蚯蚓,經過三年經營,現在土壤鬆軟,有機質豐富,蚯蚓都回來了,令人喜悅也充滿成就感。吳大哥感嘆以前白水溪相當清澈,生態豐富,現在因附近雞舍廢水白水溪已成一灘濁水。附近田地也因施農藥生態比以前貧乏多了,自然農法是祖先的農法,在以前沒有化學工業的年代哪來化肥、農藥、除草劑,自然農法對身體好,也是在追隨祖先的腳步。
農地是子孫的依靠
吳大哥有聽過國土計畫,但不知道詳細情況,所以我們有稍微說明,國土計畫這個計畫是為了妥善管理國土,其中包含更明確、嚴格的分區利用管制,以防止農地繼續流失,目前縣市政府正在討論各縣市的計畫以及土地分區利用劃分,預計2020年公告結果。吳大哥樂見這樣的政策,希望政府這次真的能說到做到,同時也贊成農地農用,如果農地都拿去蓋工廠蓋房子,無田可種,那未來子孫要吃甚麼。希望自己的田永遠是農地,可以代代相傳,讓後代子孫遇到求職不順或經商失敗時至少可以回鄉種田掙點收入,這就是傳統農村「有土斯有財」的想法,只要有地有收成就有錢可溫飽。希望農地違章工廠能夠都遷到工業區,工廠本來就該待在工業區裡,讓政府有稅收、好管理又不會汙染農地。目前附近只有一間工廠,是造紙工廠,剛設廠時汙染嚴重,常常在排廢水,經當地居民多次抗議,工廠有更改生產方式,使用進口紙漿,已不再排放廢水。吳大哥極力反對農地工廠,不僅佔用農地也帶來汙染,若未來附近又要蓋工廠一定去抗議到底。吳大哥有想多買農地擴大生產規模,但是現在白河的農地都被炒作的太貴,幾乎都是1分兩三百萬,對農人而言,農地價格超過1分一百萬就完全不會考慮購買,因為1分地的年收入約六萬,必須超過16年,保守估計則需20年才可回收一百萬元的成本,超過1分一百萬則成本過高回收不易。
有機農業能夠協助農民氣候變遷調適
(本段全文引用自環境資訊中心 「進化吧 飲食觀念!從吃談氣候調適」,鄭佾展,2013)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認為有機農業能夠協助農民氣候變遷調適,因為其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覆蓋率,防止養份和水份流失,使土壤更能抵抗洪水、乾旱和土壤退化的壓力,因應極端氣候與環境變遷所帶來之挑戰。此外,有機農業尚可保護作物及種源的多樣性,增強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通常可以降低水資源、化肥、農藥以及能資源使用,並且提高周圍生態系統之穩定性。更由於有機農業通常會與在地飲食聯結,有助於縮短食物里程,降低交通運輸所帶來之碳排放。
可以說,有機農業不是只有對身體好,更大的意義在於降低能資源依賴,提高系統的調適能力,甚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有機農業能夠協助農民氣候變遷調適,吳大哥的自然農法當然也行
吳大哥在選擇作物時首重抗病蟲害特性,有助田間保留高抗性的作物,吳大哥的田有機質豐富、還有蚯蚓,不僅土壤健康還兼容其他野生生物,提高生態系統之穩定性,也不使用肥料、農藥等工業產品,降低對工業的依賴,節約資源,降低碳排放。吳大哥的百果園農作物種類遠高於普通農田,就像小型的種原庫,幫助自己分散風險。
耙土看到不知名馬陸
註解:
1分 = 293.4坪 = 970平方公尺
1甲 = 10分 = 0.97公頃
所以1分100萬元約是1坪3400元、1平方公尺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