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COP,怎麼Blue?

作者:梁曉昀
潤稿人:王曉朗


「Blue COP」的藍是什麼藍?

相信大家近期在TWYCC發文《IPCC最新特別報告與海島台灣的未來緊密相連》中,已清楚了解到IPCC於今年九月發表的《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特別報告中指出,在最糟的情況下,全球各地的冰川將有八成將溶於海中,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一公尺,推估在2050年前可能有1兆人口,居住在海拔不到10公尺的沿海地區。隨著極端氣候事件更加頻繁外,海洋熱浪影響範圍也隨之擴大將衝擊居住安全與主權問題,其影響的層面不只是如此而已,要如何減緩與調適與這樣的環境共存,是我們要面對的課題,因此底下將為大家解釋,為何此次COP25會議定調為「Blue COP」。


圖一、COP25定調為「Blue COP」

海洋是孕育萬物生命之母,更是地球吸存碳減少溫室氣體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註一),海底的碳酸鈣對大氣中的碳有捕捉、吸收與儲存的功能,其吸收碳的能力遠大於陸域森林,吸收了人類排放到大氣中高達80%二氧化碳;其中珊瑚是海洋中固定碳的密度最高的一環,但是在碳循環的過程中,人類過度開發破壞了碳循環的平衡,另方面海水溫度上升改變海水酸鹼值與二氧化碳濃度,影響珊瑚的生長與鈣化速度,導致嚴重珊瑚白化,一旦珊瑚生態系瓦解,海中被固定的的碳大量釋放,將造成惡性循環,海洋生態鏈遭到破壞,學者更警告當全球升溫2°C 時珊瑚礁生態將完全消失,將造成不可逆的結果。

其次,海洋生物因為人類過度捕撈或者環境污染因素等而消失,嚴重影響海洋基礎生產力、生物多樣性以及海洋生物之生態習性與生理功能,甚至形成「階梯效應」,亦即一個關鍵物種於生態系中主滅絕而引發二次滅絕,直接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造成海洋生態系統改變,更影響整個食物鏈的運作。除此之外,海洋廢棄物問題嚴重,亦汙染了整個海洋環境,若不立即改善預估到2050年,海洋中塑膠重量,會比魚量還重。基於以上三大關鍵因素,我們有保育海洋環境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而原主辦國-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緊鄰太平洋,海岸線長達一萬多公里,世界上最大的專屬經濟區之一,生活型態與海洋密不可分,作為此次的主辦國,智利環境部長兼COP25主席Carolina Schmidt指出如國全球沒有對海洋問題做出有效的回應,就無法應對氣候變遷,因此致力於將海洋保育問題排入討論議程當中,期許各國代表齊聚時能對全球海洋問題做出更具體的討論與找到共識,更期許各國在訂定NDC的同時,將海洋保育行動納入規劃,因此將此次COP25會議定調為「Blue COP」。而在過去2015年巴黎舉辦COP21前夕時,全球海洋理事會(The Global Ocean Commission)、智利、法國等在內的六個國家及組織提出「因為海洋」宣言(Because the Ocean Declaration),至今(2019年)已有39個國家簽署,回顧當年提出的三項目標,分別為:(一) 以科學角度提出份海洋與氣候變遷為題的特別報告,正是今年度所發表的《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二) 召開聯合國海洋會議,因此於2017年首度舉辦海洋會議,聚焦海洋保育與與永續發展;(三)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促進海洋行動計劃。或許現階段對部分國家來說對海洋宣言的反應還不夠積極,但就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海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可藉由台灣對海洋方面的經驗有更進一步的參與及合作。


圖二、全球39個簽署國家分布圖

Blue COP暖身操 智利與西班牙如何響應?

Because the Ocean Declaration至2016後積極運作,今年(2019年)四月亦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辦Before the Ocean workshop,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確立海洋與氣候變遷下的高度連動性。(二)需要更多研究與數據來證實新發現,如IPCC發布的特別報告《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來增加對海洋與氣候關係的討論與知識背景,以應對聯合國海洋科學永續發展十年計畫《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1-2030)》。(三)在海洋與氣後行動脈絡下確保環境完整與問責制度。(四)海洋與氣候間的行動合作應建立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之上。(五)海洋保育除了透過納入NDCs規劃中,更應透過各國調適策略(National Adapation Plans, NAPs),確立中、長期調適需求來制定策略。該次工作坊中,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s)的Manuel Barange就指出全球30大漁類消費國中,就有22個是低收入與缺糧國家,建議尤其非洲地區增加水產養殖漁業,以減少漁業損失與浪費,他更指出三大優先行動方針,即有制度的經營與管理、生計適應、復原力及風險管理。而歐盟委員會代表則著重在航運排放與生物多樣性之架構。透過該次工作坊的提前討論提出基礎脈絡,期望於COP25會議期間得到更多關注與共識。

智利更在今年10月發表了一份《 Ocean for Climate: Ocean-Related Measures in Climate Strategies》報告書,具體提出海洋緩解措施,例如:沿海地區的藍炭(Blue Carbon)保存方法,還有藍色能源(Blue Energy)的發展,如海洋能與潮汐發電等,透過多元面相以應對氣候變遷,更明確列出調適措施,可供他國借鏡。雖然此次會議受智利國內動盪不安而影響會議移地舉行,但智利主辦方表示氣候談判與行動並不會因此而停擺。除了研究與學術上的努力外,在過去半年中智利身為主辦國在COP25舉辦前夕,為加強公民參與及溝通,舉辦多場工作坊與招募大量當地志工外,亦透過在地NGO與企業聯合舉辦多場淨灘活動,並結合環境教育、兒童表演、音樂文化等形式,號召近六千人在Cavancha beach等地參與COP25前系列活動,相信有了政府由下而上的帶動氛圍,以及民間團體與企業由下而上的合作,雙向影響下可望凝聚更多公民意識。


圖三、智利民間團體淨灘活動

被藍海包圍的台灣

而台灣在海洋保育層面有做出哪些進展呢?對於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海洋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海洋不僅具有運輸、觀光及休憩功能,亦提供了漁產、礦脈,甚至能源等資源,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利基,因此為了綜理海洋事務之橫向協調功能,加強海洋政策之規劃及落實推動,於2018年成立了海洋委員會,作為海洋政策的統合機關,在權責分工上仍在磨合與調整,尤其海洋保育方面,則隸屬該委員會底下之海洋保育署所管轄。而台灣在海洋保育上有比起過往更加積極,例如立法院院會在今年(2019年)11月1日三讀通過《海洋基本法》,將6月8日訂定為國家海洋日,並且要求政府須在法案施行一年內提出「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並對海洋事務提出政策方向,以及訂定海洋污染防治對策。期望國際在加速海洋保育與建立共識的同時,台灣也能並駕齊驅甚至超越,以表達出在氣候變遷議題上,Taiwan can Help的意志。

最後,此次COP25會議上,有針對Launching of the Platform for Science Based Ocean Solutions (PSBOS)與13th NWP Focal Point Forum on the topic of oceans的大會上都有針對海洋方面的討論,更有許多周邊會議與關心海洋行動的組織,TWYCC團隊將會盡所能的將話題與資訊帶回國內與更多人分享。



註一: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讓二氧化碳暫時或長期留在吸收體中,所以吸收體中的碳匯聚物會儲存不同形式的碳,等於具備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例如森林與其他綠色植物,甚至是海底的碳酸鈣,對大氣中的碳都是有捕捉、吸收和儲存的功能,是為「碳匯」。(資料來源:科技大觀園:暖化的科學-碳循環)

資料來源

[1] Because the Ocean

[2] 環境資訊中心-立法院三讀《海洋基本法》 訂6/8國家海洋日 一年內須提白皮書

[3] Chile’s ‘Blue Cop’ will push leaders to protect oceans to heal climate 

[4] 氣候變遷對台灣海洋的影響(上)

[5] National Adaptation Plans

[6] Before the Blue COP Bulletin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