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3氣候診斷】Day 8(11月9日)


▲敘利亞同意簽署巴黎協議,獨留美國在外

敘利亞代表團週二於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宣布簽署巴黎協議。拉丁美洲早已於十月加入協議,在敘利亞加入前僅尼加拉瓜認為協議不夠完備而未加入。

敘利亞雖處於內戰動盪及政府未被正式認可的情形下,讓代表團出國參與氣候大會變得艱難。然而,敘利亞仍責無旁貸地表示加入協議,這使抗拒參與的美國形勢陷於孤立。

六月時,川普總統宣布美國會開始進行退出協議的手續,他聲稱參與巴黎協議對美國財政及經濟難以負擔,應再度協商。待十月被問及尼加拉瓜簽署協議的看法時,白宮發言人確認了川普政府傾向退出協議,並表示美國要求重新協商,除非條件對其有利否則依然會退出。

白宮週二對敘利亞的決定表示不予置評。雖然還需要數年時間,到 2020年若完成退出程序,屆時美國將成為氣候地圖上缺席的孤單少數。

新聞來源:https://goo.gl/m6wgyu

▲備忘錄 – COP23 歡迎銀行家參與

跨國企業代表們和跨國銀行家的出現,是氣候會議上的新氣象。倘若國際間的資金合作值得信賴,有錢人的出現就不一定是壞事(但兼顧透明度會是很大的挑戰)。根據新氣候經濟(New Climate Economy)的倡議,全球目前投注的資金需要加倍約至 6 兆元,才能在 2030 年達成全球乾淨能源的基礎建設。

根據多方研究團隊最新報告,空氣、水和土壤的嚴重汙染每年奪走900萬人的生命,92% 發生在低度發展國家。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報告則預測,急遽升溫嚴重影響糧食產量,將導致非洲作物的生長期減少 20%。另外,美國農業部估計,有飢餓風險人數將從現有的 8.15 億人再多增加 1.75 億人。

新聞來源:https://goo.gl/C33Lpv

▲美國退出巴黎協議,盼印度把關談判進程

歐巴馬政府交棒後,美國在實行氣候政策及對各國氣候議題的關切度已不復存在。因此,印度需要在巴黎氣候會議中展現更多對抗氣候變遷的領導力。印度依據國人的意願及能力,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並加速能源使用效率。這樣的作法不僅在國人可接受範圍,也在可行性上對其它國家產生說服力。

國際間目前急需一個可用、可信的資金機制。特別是在討論透明度時,印度必須確保透明度機制的成本不會比各國達成能源目標的成本還要多,否則將談不成。此外,印度需取得各國共識的第二件事是加強各國承諾,讓全球氣溫上升遠低於攝氏2度。若以定期監測方式,勢必要提出一個衡量標準,以評估做法的適用性(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

新聞來源:https://goo.gl/AhSH67

▲波昂氣候會議主軸定調為巴黎協定落實

聯合國氣候執行秘書長埃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在會議開幕式上表示:「迄今我們減少碳排放承諾仍低於巴黎協定的目標。為了更快地達成目標,我們需要訂定操作手冊(operating manual)。 」

雖然多數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但如何執行仍是一大問題,因為巴黎協定雖然在整體的規範範圍上非常廣泛,但具體細節卻有待各國於後續的談判與自主貢獻、國內規範進行補充。未來將需更細緻而冗長的談判,來確立一系列的技術細節。歐盟代表團團長Elina Bardram表示,歐盟希望能補充出透明度(transparency)和可課責性(accountability)的技術指導方針,其更表示歐盟本身預計將能於短期內定出歐盟完整的減碳計畫,以及如何落實在2030年前減碳40%之目標。

除技術執行面外,埃斯皮諾薩表示,會議中也將討論到氣候融資計畫,幫助較貧窮國家實施減碳政策。雖未透漏實際目標金額,但可預期的是綠色金融是當今明顯的趨勢。除此之外,她也提到在美國2020撤回簽署巴黎協定前,仍是巴黎協定的一部份,不應毫無作為。

新聞來源:https://goo.gl/MsnTbx

▲綠色氣候基金副執行長: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家為未來帶來希望

聯合國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自2014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保持穩定,而這部分得益於中國和印度的再生能源產業與發電量的快速成長,而企業創新、各類助長再生能源之機制功不可沒。

然根據「聯合國環境排放差距報告」 所指出,即使各國全部都落實目前的承諾,並完成國家自主貢獻(NDC),到了2100年地球仍有可能升溫至少3度,超過了巴黎協議將全球暖化限制在2度以下的目標。

對此,綠色氣候基金(GCF)副執行長Javier Manzanares表示,未來鼓勵更多由下而上的創新和投入,除了國家所有權(country ownership)外,鼓勵各地企業主的創新,強調企業投入和公部門同等重要,將對達到GCF目標極為關鍵。

相關連結:https://goo.gl/MK3Z82
(「環境,衝突與合作」展覽,展示了一系列照片,描繪政策如何受到環境變遷的影響)
新聞來源:https://goo.gl/2qtgvz

▲在澳大利亞和波蘭到處都是煤礦、煤礦和煤礦!

在近期方展開的第二十三屆UNFCCC締約國大會(COP23),依舊可以看到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CAN)的身影。他們在大會期間公布哪個國家對於氣候保護最不在乎且甚至阻礙了永續發展。期將於會議期間,每天頒發每日化石獎,讓大家看見究竟是哪些國家拖累談判進度、讓氣候暖化!

11月7日,是第一個每日化石獎的頒獎日,而獲獎者,是頒發給澳大利亞與波蘭。澳洲之所以獲獎,是因為其批准和資助化石燃料產業。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和聯邦政府批准了於加里利盆地(Galilee Basin)的 Adani 煤礦開發並挹注十億美元補助此項計畫,這個開發案預期將會對脆弱的棲息地和大堡礁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並會導致大量的碳排放。

而第二個每日化石獎落到波蘭頭上,因為波蘭竟試圖補貼煤炭,而未採取逐步淘汰的政策。為了反映歐盟國家不同的經濟狀況和所面對迥然不同的挑戰,歐盟排放交易體(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 ETS)建立了專用資金,補助並幫助歐盟內生產毛額偏低的國家進行綠色經濟轉型,但目前絕大多數的資金皆被濫用於補貼化石燃料,波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波蘭還進一步要求歐盟更多的資金補助,如果成功,歐洲中東歐國家的ETS資金將達350億歐元,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化石燃料補貼計劃!

新聞來源:https://goo.gl/avAQEd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