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燃油車作為運輸部門淨零轉型的政策工具

撰寫人:廖時萱(COP27組員)

簡要引言/重要性

禁售燃油車被視作減少空污、提升電動車市佔、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方法之一。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在《2050淨零:全球能源路徑圖》報告中指出,運輸部門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在2030年以前,全球新售電動車市占率達60%;2035年,全球新售電動卡車市占率達50%,且全面禁售燃油汽車。截至2021年底,已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方政府宣佈將在2040年以前,全面禁售燃油汽車,部分國家,包含英國、德國、丹麥等,甚至將禁售年限提前至2035或2030年。

過去國際進展/ 國內進展

目前已宣布禁售燃油車的國家或地區中,「禁售燃油車」並不是具有強制性的法規命令,反而比較像宣誓性目標。目前只有兩個國家或地區,法國以及加拿大卑斯省,對於該項政策訂有強制性法規。只是宣示性的目標,會不會降低政策執行的有效性?研究顯示,此種逐步淘汰的公告,似乎能減少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爭取大眾對政策的支持(Meckling and Nahm, 2019; Katzenstein and Seybert, 2018),並吸引其他國家跟進類似的政策,進而帶動綠色技術的整體發展(Blondeel and Van de Graaf, 2018; Green, 2018a)。不過,這種宣示性的目標似乎易受現實技術限制、政治及其他不確定因素所影響。印度在過去也曾喊出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目標,不過後續有部分官員表示,恐怕很難達到。台灣在2017年底曾喊出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的目標,但在2019年,時任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行政院已指示暫緩這項政策。

現階段狀況

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16%,各國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推廣運具電動化、提升運具能源效率,被視為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台灣,運輸部門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約14%,其中公路運輸,也就是在一般道路所行駛的汽車、公車、機車等,是主要的排放來源,占整體運輸99%。對台灣人來說,機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平均不到兩人就有一台機車(交通部,2022)。為了提高電動機車市占率,台灣政府從2009年起開始補助電動機車產業,其中包含購車補助、建置充電樁,以及稅額減免等政策。在政府補助的背景下,電動機車的銷售,從2009年的27台開始大幅成長,到2019年達到高峰,當年推動了17萬台電動機車補助購車,佔當年新購車近20%。然而,2020年隨著電動車購車補助縮減,電動機車銷量呈現雪崩式下降,僅佔當年新購車9%;2021年則隨著燃油機車購車補助的取消,電動車銷量微幅成長,占當年新購車11%。一旦補助金額調降,消費者購買電動機車的意願明顯降低,而這背後也隱含了台灣政府目前推動運具電動化成效不彰的訊息。


(資料來源:交通部公路總局)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未來展望

推動運具電動化是運輸部門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法規規範禁售電動車時程,雖具有政策明確性,讓大眾清楚了解政府對於推廣運具電動化的決心,不過「2040年前全國禁售燃油車」,並不是時間一到,燃油車就會自動消失,過程還需有短、中、長期目標,以及政策工具的搭配。儘管台灣政府目前沒有宣布禁售燃油車的具體時程,要轉向運具電動化,需考量的因素不只是如何提供消費者購買誘因、提供汽車製造商生產誘因,整體產業的轉型也牽涉到技術研發、原產業工作者的工作權益、新產業的人才培養等面向。期望台灣政府對於運輸部門的淨零轉型,應有更全面、更具野心的規劃。


參考資料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