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思華、張寒瑋
核稿編輯:黃品涵
紛爭的開始:一場對於 IPCC 1.5°C 特別報告的暗殺陰謀
或許這會是最後一次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相關談判中聽到關於 IPCC《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的討論。時值第 50 屆波昂期中會議 (SB50),締約方代表必須將前一年在 COP24 卡托維治會議尚未達成共識的未決議題攤開來討論 (延伸閱讀:【COP24 正經事】許未來更有野心的 NDCs:全球盤點機制入規則手冊),包括 IPCC《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在 COP 大會決議中的地位。
波昂期中會議是每年在德國波昂舉辦,兩屆 COP 之間的規模稍小的會議,也因此被稱呼為「小 COP」,期間討論的議題很有可能因為只有少量的記者出席,而容易被忽略。這似乎是一個不會出現目擊者的絕佳暗殺場景,在 COP25 來臨前,締約方們很有可能決定直接將《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排除於 COP 相關談判的決議之外。扼殺《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在談判中的地位,可能因此引領全球走向一個不包括科學依據的巴黎協定。
在波昂期中會議,附屬科技諮詢機構 (SBSTA) 被要求重啟在波蘭卡托維治無法達成共識的《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的討論。根據這篇特別報告,為了避免全球極端氣候的災難,我們僅剩 10 至 12 年的時間將全球溫升控制在 1.5°C 內。
在 COP24 中,因為各國無法達成共識,同意將考量到 IPCC 1.5°C 特別報告的議程項目留至隔 (2019) 年 6 月的 SBSTA 再討論,此事也成為世界性的頭條新聞,即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去 (2018) 年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俄國和科威特開啟了邪惡軸心,藉由弱化用語來沖淡了最新氣候科學報告在締約方的決議中的語言:大部分的開發中國家及肯認全球暖化正快速衝擊地球氣候與環境的國家主張「歡迎」(welcoming) IPCC 1.5°C 特別報告,以表示接納、採行其中科學事實與政策建議;然而,邪惡軸心的四國卻認為僅需「注意」(noting) 報告內容即可。最終,COP24 協議的文句變成「歡迎即時的報告完成」。沒有什麼比準時的科學家更好。
2018 年 12 月以來,全球氣候運動強勢成長,1.5°C 升溫所代表的科學意義及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影響持續被廣泛地討論與強調,科學社群進一步爭論了走向更有野心的目標的政策之必要性。然而,6/17 的諮詢會議中,各國似乎找到整頓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所有討論中一次刪除 SBSTA 考量 IPCC 最新科學報告的意見,且根據條約,這是可行的方式。
各大「家族」對於 IPCC《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的表態
時間寶貴,尤其是當它所剩無幾。在 6/19 的非正式諮詢會議中,各國對此表達出不同的意見與觀點。
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所領導的雨傘談判集團對於 IPCC 產出這篇特別報告所用的時間提出了科學方法的質疑。場內有些代表曾經說「科學研究是需要時間的」。我們決定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見解,科學研究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呢?IPCC的聯合主席 Jim Skea 在第三輪減緩工作會議中說,「科學無法100%下定論。我們絕不會聲稱我們已經完成了科學研究。科學會一直帶我們向前行。」
去 (2018) 年10月,IPCC產出的《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是由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在 2015 年委託給 IPCC 的工作內容,為了響應同年巴黎協定的敲定與加強全球對於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Jim Skea 表示,「這篇報告中所呈現的訊息是基於當時最權威的科學研究成果,所以我們當時十分自信的發表了這篇報告。」結果非常清晰明顯,他說道「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從科學的角度是可行的,但是需要人類社會很大的轉變。」
歐盟強調這篇特別報告提出了人類社會為了對抗氣候變遷的各種選項,但是這篇報告不能被獨立參考,必須要綜合考量其他研究成果。事實上,UNFCCC 還委託了 IPCC 產出其他 5 篇特別報告,進一步整合目前為止人類社會所瞭解與分享的知識。與此同時,歐盟代表強調了這篇報告的國際化程度,公眾社會已經採納並也已經在社會各層面與政策制定上實踐。哥斯大黎加、阿根廷與墨西哥則強調了該篇特別報告在引導國家氣候政策以及提升各國 NDC 野心中的重要性。我們目前了解到小島嶼國家聯盟 (AOSIS) 與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聯盟 (AILAC) 將會繼續推動 IPCC 特別報告中的科學討論。
哥斯大黎加環境與能源部氣候變遷組組長 Andrea Meza 說,「AILAC 強烈守護 IPCC《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我們相信科學是產出訊息與建構公共政策的關鍵。從我們的角度出發,IPCC 是目前存在的最權威的科學機構。這篇報告讓我們更加了解這0.5°C 的差距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達成這個目標的可能性。」
無盡的紛爭:IPCC 特別報告所遭受到的關注和拒絕
討論持續推進,各國改以「考慮」(consider) 一詞出發,重新選擇語言的強度,我們應該 “consider” 這份報告嗎?對有些國家而言,”consideration” 可適用於所有會延續到 12 月 COP25 討論的事,對另一些國家而言,”consider” 具有正面內涵:我們可能需要深入查證。但是在沒有連結或是義務的情況下,對於 IPCC《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的 “consideration” 可能只會流於形式。
這似乎也暗示了內含大型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和俄羅斯的雨傘談判集團的意見。在6/17 的會議中,各國已經公開表態:假若在如何涵蓋最新科學的討論中無法達成共識的可能性,最後的選擇將會以程序共識來結束討論。許多談判集團要求假如締約方可能沒有達成協議,也不要動用程序 16 的 UNFCCC 規則,因為那意味著在下一議程即 COP25 中自動涵蓋上述項目,實際上仍然會使討論沒完沒了。
各國談判代表其實很清楚遊戲規則。不包括關於升溫討論的科學依據的氣候協議會是什麼?把科學將巴黎協定中刪去的用意是什麼?波昂期中會議和未來氣候會議的焦點應該更有野心一事,正被反覆地討論,當支持上述野心的科學依據被刪去時,國家要根據「什麼」去闡述控溫野心?而未來的報告又應該闡釋什麼呢?
智利代表已將 COP25 稱為藍色 COP,意即應聚焦在保護海洋。同時在九月初IPCC 將會公布新的海洋和冰雪圈特別報告。但當締約方在 SBSTA 會議逃避去考量氣候科學的數據或建議,這份特別報告將無用武之地。
時間不多了:融化的冰雪與我們的後代
與此同時,在關於 IPCC《1.5°C全球升溫特別報告》的討論如火如荼之際,國際冰雪圈氣候機構與美國極地研究組織於 6/24 聯合舉辦了一場新聞發佈會,其中對於今年9月即將產出的 IPCC《氣候變遷與海洋和冰雪圈特別報告》做出了一些警示性的預告。
自從 1850 年來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至今,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濃度的增長速率十分驚人,大約從 1850 年的 280ppm 上升至今日的 410ppm。這個增長速率相較於地球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所經歷的一項重大事件有重要意義:距今約 5600 萬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所謂「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簡稱PETM)。這次極熱事件的直接主因是火山爆發,而火山爆發導致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急速攀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 5°C,甚至在高緯度地區氣溫上升了多達 8°C,導致全球大量海洋與陸地生物滅絕,影響持續了 20 萬年之久。驚人的是,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長速率僅為 1850 年至今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長速率的十分之一不到。換言之,人類在過去的 160 年來所造成的碳排增長是 5600 萬年前火山爆發所帶來的碳排(並導致大量地球生物滅絕事件)的十多倍。在國際社會存在的不斷紛爭中,這項新的發現不僅應該讓現代的人類警覺,也應該讓人類的後代子孫警覺。
這樣的碳排又有什麼含義呢?根據國際冰雪圈氣候機構與美國極地研究組織的研究表明,海水會因為升溫而熱膨脹,這會帶來第一波的海平面上升。但是更嚴重的還在後面,因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高緯度及接近極地地區的升溫將更加明顯,導致今天位於南極和北極圈內的冰雪圈逐漸融化。首當其衝的是西南極大陸與格陵蘭的冰層,這會帶來近 6 公尺的海平面上升。其次,高緯度的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與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永凍土將開始融化。永凍土內富含大量二氧化碳與甲烷,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強 25 倍的溫室氣體,將加劇已有的溫室效應,並帶來更多融冰、更多的永凍土融化,以及更多的溫室氣體釋放,形成一個劇烈且高速的惡性循環。直到永凍土完全融化,地球升溫將達到 5~6°C,海平面將上升近 12~20公尺。
然而,如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內文,國際氣候談判桌上所提出的年份通常都只到 2030 或 2050 年,這往往是政策制定者與談判者們的世代,或者之後的一到兩代人等「我們可以想象與體會到的不久將來」。而我們忽略了我們今天所做出的決定將永遠改寫人類歷史未來的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上一次地球經歷的極熱事件持續了 20 萬年,而當今人類社會碳排,相較於該次極熱事件造成的碳排放量是十多倍,如此巨大風險仍懸而未決。當各國代表們仍在自己的城牆內為今日最前端的氣候科學機構所提供的資訊與告誡展開一場無盡的紛爭,來自「城牆之外」的冰雪正在融化,意味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大戰」在即,這場從波昂展開的冰與火之歌才剛剛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