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電動車—永續運輸(Sustainable mobility)的其他可能

作者:TWYCC特約專欄作家 董書吟 (環境工作者)


交通運輸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通勤上班、出門旅遊甚或逛街吃飯,我們都免不了在不同地點之間移動。隨著技術的進步,交通活動愈來愈多元且活躍,而其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亦愈趨增大。國際能源署( IEA )統計,全球有接近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量來自運輸,而運輸約佔台灣總碳排放量的 14 % [1] [2]。運輸不僅排放二氧化碳,交通工具所產生的噪音以及相關建設對生態活動跟棲地的影響皆不容忽視。

運輸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必須取得效率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才能達到永續經營。

運輸涵蓋許多層面,無法透過單一面向的數據評斷其表現。臺灣交通部的環境永續指標僅以「每萬輛機動車輛死亡人數」及「公共運輸乘客人次」為本,代表性不足。但事實上,臺灣並非沒有相應的資訊,如溫室氣體及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等皆有統計數據,卻未獲得整合,十分可惜。從國際層次來看,目前雖然沒有通用的運輸指標,但 Arcadis 與 Deloitte 兩間公司各自提出的城市運輸指數是值得參照的方向,以下本文分別簡介之。

Arcadis提出的永續城市運輸指數( Sustainable Cities Mobility Index ),將城市運輸分為人民、地球環境及獲利等三項次指標,用以評比全球一百個重點城市。

  1. 人民次指標( People sub-index ):由安全性、公共運輸使用率、運具轉換的方便性、交通系統的數位化程度,以及無障礙設施的完備性等項目,反映市民的交通品質。
  2. 地球環境次指標( Planet sub-index ):以該市運輸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空氣污染程度,以及鼓勵使用低 / 零排放運具的公路基礎建設與規劃,評估其降低交通壅塞及環境的衝擊力。
  3. 獲利次指標( Profit sub-index ):以市民平均通勤時間、公共運輸價格的合理性,以及運輸系統的財政狀況等,計算該市運輸系統的效率和可靠性,用以判斷該系統為經濟成長帶來的效益。

臺北的永續城市運輸指數整體排名為第 30 名,其中人民指標排名 19 、地球環境排名 42 、獲利排名 41 。

Deloitte 提出的城市運輸指數( Deloitte City Mobility Index )則是從運輸的效能、長遠規劃以及服務表現三個主題,評估各城市的運輸能否滿足未來的需求。其中,Deloitte 特別重視城市的長遠規劃,包含前瞻性、運輸業的投資水準及預算比例、新興技術(如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應用、配套措施、友善環境的規劃,以及適宜的法規政策。儘管臺灣未在評比中入列,該指數所使用的各項指標仍值得學習與採納。

不論是何種指標或理論,降低私家車持有率是永續運輸的共識。除了造成空氣及噪音污染外,私家車更是交通阻塞的主因之一。汽車的行駛及停放都需要空間,而在私家車多半為低乘載的情況下,空間使用效率相較於其他交通工具低了許多。以下方三張圖為例,在乘載總人數相同的條件下,自小客車(圖右)明顯比公車(圖左)與自行車(圖中)佔據更多面積。低空間使用效率不僅造成路面壅塞車及停車不便,更排擠了行人及自行車的使用空間,以及該土地作為其他用途的可能性。


比較交通工具的空間使用效率
圖片來源:Canberra Transport Photo, We Ride Australia [3]

欲降低私家車持有率,必須賦予使用者足夠的誘因以考慮其他選項。本文提出兩項改變動機:(1)需求的滿足;新選項的交通方式能否抵達目的地、是否安全,以及時間與金錢成本是否具競爭力;(2)轉變交通工具的文化意義。目前的社會中,汽車仍然可視為社會地位的展現。不過,當多數人不再以購入名車來評斷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或許能提高大家採用其他交通方式的意願。公共運輸行動服務( Mobility as a Service,縮寫MaaS )的概念相應而生,並在近年來受到廣泛的討論與應用。此概念將運輸視為一種服務,翻轉持有及使用私人運具的觀念。透過整合各種交通方式,如公共運輸與共享交通,提供使用者多元的選擇,以疏解交通壅塞。

近年來,臺灣的施政規劃陸續納入新興的運輸概念,例如:內政部營建署的「人本交通」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使用者的安全與經驗 [4];行政院的「智慧運輸」運用資訊與通訊的整合,期望解決交通問題並推動創新 [5] ;高雄市則於 2017 年舉辦「生態交通全球盛典( EcoMobility World Festival )」,邀集各方關注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

然而多數規劃側重於使用的便利性與安全性,環境層面則如 Arcadis 的評比結果所示,仍有不少進步空間。

除了加強電動運具、公共運輸、自行車道等設備與配套措施以外,也可以仿效東京與香港等設立低排放區( Low Emission Zone ),改善市區空氣品質並提升民眾使用低/零排放運具的意願。

永續運輸所牽涉的範圍極廣,要成功推動亦非一蹴可幾。決策者必須有前瞻視野,不應為了短期可見的政績而捨棄長遠的規劃。正因為運輸產業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永續運輸的經營才能促進環境友善,提升經濟成長和生活品質的綜效。



[1] IEA. (2019).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ea.org/subscribe-to-data-services/co2-emissions-statistics

[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109)。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取自https://www.epa.gov.tw/Page/81825C40725F211C/6a1ad12a-4903-4b78-b246-8709e7f00c2b%E3%80%80

[3] We Ride Australia. (2010). Canberra Transport Phot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ride.org.au/who-we-are/history/

[4] 內政部營建署人本道路資訊網。取自https://myway.cpami.gov.tw/

[5] 行政院(民106)。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推動智慧運輸 連結美好生活。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28d08113-895d-4c41-8851-8cd4e8650fef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