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農--李漢鵬訪談

文/凱鈞


圖/李漢鵬提供​

這個月的農業小組有幸採訪到馬芝遴田野工作室。幸福米的稻米小農--李漢鵬。漢鵬是我少見從小就想從事農業的人,因為農業在GDP產值只佔1.7%,而一個台積電就佔了3%,所以可以看的出來農業的產值不高,並不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大學時期雖然不是農業相關科系的學生,但是此時期受到受到靜宜生態系陳玉峰老師的影響,加上在研究所時期,讀到很多自然文學的作品。同時,在上課之餘,也有在關心環境議題,在這些種種的因素下,讓他現在走上農業這一條道路。其實一開始他的家人並不支持,但也因為家人的反對,所以他離開家鄉,租了台南後壁的田,但因為這個機緣,讓他有機會比較原本老家彰化福興的田,讓他更了解兩地之間的農業差別是甚麼,再來種種磨合下,家人轉為支持,甚至是幫忙一起種。  

颱風來臨時,台南v.s.彰化

漢鵬說:

其實對稻子而言 ,颱風基本上是無法應對,因為稻米不能用網子蓋住。每當颱風來臨,通常都是二期稻米的生長期,再加上是採用友善耕作,所以有些時候會乾脆不種。

在彰化福興、沿海一帶颱風感受比較劇烈,災害影響比較大,尤其是第二期。以去年經驗來看,就沒有種植第二期的稻作,因為是做友善農法,加上自己做產銷賣米,如果真的受到影響的話,品質會差很多,但假如是慣行的話,影響沒有那麼大,因為有政府補助,而且他們是以交公糧的方式,所以在品質上的擔憂沒有來的小農那麼大。

從不同地區的種植經驗比較來看,因不同的水文、風土、氣候與溫度皆會最終稻米的口感。像是台南的後壁靠山,因風沒那麼大,受到得影響相較少,因而在同樣品種下,台南的比較好吃,香氣比較高。

小結論:

二期稻有時候乾脆不種,如果颱風來時是很小的秧苗期,會直接把水放滿,用水來保護。颱風季來的時候(9、10月),稻子都已經長大了,不管慣行、友善耕作都無法有效保護,因為稻子生長習性比較特殊,他是大面積且無法搭網子做防護措施。

天氣災害來臨時,是如何應對的?

漢鵬說:

平常會掌握即時氣象,其實鄉下網絡緊密,只要一個人知道天氣訊息的話,就會向大家傳遞資訊。

插秧期會避開寒害,剛插秧時,不管是慣行或是友善耕作,稻子還小的時候都會怕冷,但是稻子只要長高一切都不怕了。稻子在小時候比較需要照顧,寒害時會放水到田裡,利用水比熱大,在溫度的變化上比較小的原理,使作物能避免溫度驟降的傷害。在正常預期時間來的梅雨季是有益處,因為剛好稻子也需要水,但假設梅雨太晚來的話,則會導致災損嚴重,因為稻子已經熟成差不多,卻在此時下雨的話,會造成稻米發芽,因此會造成所有人都突然搶收,甚至還會發生搶不到割稻機的困境。

另外慣行的稻熱病比較嚴重,因為化學農肥下的稻子會長得很大叢,所以一爆發通常很嚴重,而友善耕作並不會採用化學農肥,因此在植株的健康上比慣行強健。


圖/李漢鵬提供

對於農業保險,你的看法是甚麼呢?

漢鵬說:

隱約知道,以自己經驗而言,慣行比較容易算出損失多少成本,但對於友善耕作而言比較不容易算出來,雖然插秧、割稻的成本差不多,但是中間的培育很難用數字估計,希望政府更全面性對於友善耕作這塊。

政府在災害來臨時的事前預防以及事後補助對你而言是有幫助的嗎?有感嗎?

漢鵬說:

就自己本身而言,不會拿到事後補助,損失要自己處理承擔,因為友善耕作不好取得契約,多數青農不是地主,無法得到理賠。如果同樣損失4成的話,慣行農法因為產量大,單價比較低,因而損失感比較低。

災害前,以自己看氣象為主,加上養一些菌來預防,另外也覺得台灣農業的氣候預測需要更精準一點!氣象主要是台北等大區域的觀點,希望可以有地區性的警示,告訴農民需不需要搶割,畢竟每個地方的感受與性質都不一樣。

像是今年明確感受到梅雨帶來的影響,因為梅雨太晚來,來的時候大家都在搶割,覺得政府應該要調度割稻機,以及做出一個調度的機制,因為全台種稻時間不一,所以割稻的時間也不一樣,如果有一個完善的調度機制,那麼大家就不會因為搶割稻機而有爭執。

小結論:

農民主要是抱怨氣象不準確,跟硬體(割稻機)調配機制貧乏,政府既然有補助機制,為何不用在事先預防,像是調度割稻機,而不是讓作物壞掉而另外補助;希望可以讓區域性的農民知道地區氣象的未來進程。


圖/李漢鵬提供

對於氣候變遷這個詞的想法、感覺

漢鵬說: 很明顯,天氣很熱,光是種田7年間就遇到2-3次旱災(直接感受),本身用地下水,所以感受比較深,旱災的時候,水位就會下降很多。  

訪者心得感想

在採訪完漢鵬後,經過一些整理以及跟之前組內對於學界的採訪比較後,可以明顯感受到政府做的政策與實際從農人員的感受是有一段落差,但我們組內也有討論到會不會其實農委會目前的目標族群是在慣行農法的農人們,而非小農們,所以我們在母體數不多的情況下也無法斷然的說到農委會並沒有接地氣,所以在之後的採訪目標我們將著重在慣行農法的農友們。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