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鈞
圖/李漢鵬提供
這個月的農業小組有幸採訪到馬芝遴田野工作室。幸福米的稻米小農--李漢鵬。漢鵬是我少見從小就想從事農業的人,因為農業在GDP產值只佔1.7%,而一個台積電就佔了3%,所以可以看的出來農業的產值不高,並不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大學時期雖然不是農業相關科系的學生,但是此時期受到受到靜宜生態系陳玉峰老師的影響,加上在研究所時期,讀到很多自然文學的作品。同時,在上課之餘,也有在關心環境議題,在這些種種的因素下,讓他現在走上農業這一條道路。其實一開始他的家人並不支持,但也因為家人的反對,所以他離開家鄉,租了台南後壁的田,但因為這個機緣,讓他有機會比較原本老家彰化福興的田,讓他更了解兩地之間的農業差別是甚麼,再來種種磨合下,家人轉為支持,甚至是幫忙一起種。
颱風來臨時,台南v.s.彰化
漢鵬說:
其實對稻子而言 ,颱風基本上是無法應對,因為稻米不能用網子蓋住。每當颱風來臨,通常都是二期稻米的生長期,再加上是採用友善耕作,所以有些時候會乾脆不種。
在彰化福興、沿海一帶颱風感受比較劇烈,災害影響比較大,尤其是第二期。以去年經驗來看,就沒有種植第二期的稻作,因為是做友善農法,加上自己做產銷賣米,如果真的受到影響的話,品質會差很多,但假如是慣行的話,影響沒有那麼大,因為有政府補助,而且他們是以交公糧的方式,所以在品質上的擔憂沒有來的小農那麼大。
從不同地區的種植經驗比較來看,因不同的水文、風土、氣候與溫度皆會最終稻米的口感。像是台南的後壁靠山,因風沒那麼大,受到得影響相較少,因而在同樣品種下,台南的比較好吃,香氣比較高。
小結論:
二期稻有時候乾脆不種,如果颱風來時是很小的秧苗期,會直接把水放滿,用水來保護。颱風季來的時候(9、10月),稻子都已經長大了,不管慣行、友善耕作都無法有效保護,因為稻子生長習性比較特殊,他是大面積且無法搭網子做防護措施。
天氣災害來臨時,是如何應對的?
漢鵬說:
平常會掌握即時氣象,其實鄉下網絡緊密,只要一個人知道天氣訊息的話,就會向大家傳遞資訊。
插秧期會避開寒害,剛插秧時,不管是慣行或是友善耕作,稻子還小的時候都會怕冷,但是稻子只要長高一切都不怕了。稻子在小時候比較需要照顧,寒害時會放水到田裡,利用水比熱大,在溫度的變化上比較小的原理,使作物能避免溫度驟降的傷害。在正常預期時間來的梅雨季是有益處,因為剛好稻子也需要水,但假設梅雨太晚來的話,則會導致災損嚴重,因為稻子已經熟成差不多,卻在此時下雨的話,會造成稻米發芽,因此會造成所有人都突然搶收,甚至還會發生搶不到割稻機的困境。
另外慣行的稻熱病比較嚴重,因為化學農肥下的稻子會長得很大叢,所以一爆發通常很嚴重,而友善耕作並不會採用化學農肥,因此在植株的健康上比慣行強健。
圖/李漢鵬提供
對於農業保險,你的看法是甚麼呢?
漢鵬說:
隱約知道,以自己經驗而言,慣行比較容易算出損失多少成本,但對於友善耕作而言比較不容易算出來,雖然插秧、割稻的成本差不多,但是中間的培育很難用數字估計,希望政府更全面性對於友善耕作這塊。
政府在災害來臨時的事前預防以及事後補助對你而言是有幫助的嗎?有感嗎?
漢鵬說:
就自己本身而言,不會拿到事後補助,損失要自己處理承擔,因為友善耕作不好取得契約,多數青農不是地主,無法得到理賠。如果同樣損失4成的話,慣行農法因為產量大,單價比較低,因而損失感比較低。
災害前,以自己看氣象為主,加上養一些菌來預防,另外也覺得台灣農業的氣候預測需要更精準一點!氣象主要是台北等大區域的觀點,希望可以有地區性的警示,告訴農民需不需要搶割,畢竟每個地方的感受與性質都不一樣。
像是今年明確感受到梅雨帶來的影響,因為梅雨太晚來,來的時候大家都在搶割,覺得政府應該要調度割稻機,以及做出一個調度的機制,因為全台種稻時間不一,所以割稻的時間也不一樣,如果有一個完善的調度機制,那麼大家就不會因為搶割稻機而有爭執。
小結論:
農民主要是抱怨氣象不準確,跟硬體(割稻機)調配機制貧乏,政府既然有補助機制,為何不用在事先預防,像是調度割稻機,而不是讓作物壞掉而另外補助;希望可以讓區域性的農民知道地區氣象的未來進程。
圖/李漢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