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葉怡欣(COP 27 組員)
一般人對弱勢家庭的認知,可能是一處陰暗的房子,用著老舊家電,但讓人意外的是,他們要付的電費,卻不見得比一般家庭低。很多弱勢家庭可能領到一萬多元的低收補助,卻需要花三、四千塊,甚至更高的金額來支付電費。
這種因為經濟因素影響能源使用的情況就稱為能源貧窮。不過,能源貧窮在台灣,並沒有公認的定義,英國的定義是能源支出超過收入10%。2015年,工業技術研究院曾與家扶中心合作,調查了1000個該中心輔導的家庭,發現這些弱勢家庭的能源支出,平均占可支配收入的18%。(資料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過去國內進展
依據2019年工研院家庭用電消費習慣調查,冷氣、冰箱與照明,占了一般家庭電器用電量的前三名,這些家電是否節能,與家庭整體用電量關係密切。工研院在同一份調查也發現,低所得家庭的節能冰箱、冷氣擁有率,都比高所得家庭低。
台灣電價自2018年4月以來,已經連續七次凍漲,不僅電價長期偏低,且住宅、工業用電呈現「雙低」現象。以2020年的資料來看,在32個工商業國家中,住宅及工業平均電價分別排名倒數第四及倒數第六,對節能十分不利,但電價合理化,必須避免影響弱勢族群。
目前,國內尚未看到政府針對能源貧窮戶有完整的政策解方,只有在能源局的縣市節電計畫裡,其中共有7個縣市將改善能源貧窮列入行動方案中,但實際執行做法仍停留於耗能及老舊設備(照明、電冰箱)汰舊換新。(資料來源:我們的島)
過去國際進展
2016年,歐盟執委會開啟了一項能源貧窮觀察計畫(EPOV, Energy Poverty Observatory),主要幫助歐盟成員國提升對能源貧窮的知識,以及訂定出相關最佳實踐作法與措施。EPOV提出了一份指引,將有效改善能源貧窮政策的設計分成3步驟。
首先,政府需確認能源貧戶的所在區域,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來支應改善措施。例如:在鄰里區域的話,可進一步做高成本的資金贊助,像是安裝太陽能板、集體改善住宅隔熱;若是分散個體戶的話,能先從成本較低的到府能源查核服務開始。
再來,政府應辨別出目標群體,還有潛在的內外利害關係人。以身心障礙族群、低收入戶為例,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包含市立社會住宅、社工人員、非政府組織等熟悉地方問題的工作者,在研擬解方時,必須得將這些人都納入討論圈裡。最後,政府還可擴大鼓勵多元的行動夥伴,像是企業、能源供應業,以實際執行或贊助不同方式,一起改善能源貧窮戶面臨的窘境。
(資料來源:台達減碳部落格)
現階段狀況
近年民間組織與地方政府關注能源貧窮問題,家扶中心意識到二手家電可能增加電費負擔,現在會對民眾捐贈的家電進行篩選,並媒合企業捐助,為弱勢家庭更換節能家電。
另一家能源公司,則是與銀行合作,將紙本帳單轉為電子帳單,並以省下的費用來協助能源貧戶,協助方式以更換節能照明為主。「Power to Change!點亮無窮希望」平台上線,期待於2030年達到「帳單零碳」及「終結能源貧窮」兩大目標,透過推動帳單全面電子化,來達到環境永續與改善全台百萬戶能源貧窮家庭處境。
近年中央陸續推出「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計畫」、「節電夥伴計畫」,補助各縣市推動節能,不過並非每個縣市都會針對能源貧窮提案。
未來展望
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宏調整燃油稅,也是希望將能源價格合理化、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即便他也提出要對弱勢族群做補貼,卻還是引發黃背心運動的社會衝擊。
有鑒於目前台灣政府對於能源貧窮的政策尚停在「節能」的階段,因此我認為輔助(借鏡)其他國家的報告書可以釐清未來目標 - EPAH最新報告 - Bringing Energy Poverty Research into local,小尺度從數據面解析能源貧窮的問題,在報告書的最後也提出了對於未來政策的相關意見。這邊選擇了一些,我認為台灣也可以借鏡的項目。
從官方來源辨別可用的數據:在評估和選擇使用哪種指標之前,重要的是調查國家和區域當局根據目標地方尺度分類的現有數據,這些數據與能源貧困評估最常用的指標有關。
充分利用本地數據:地方政府經常有在收集其他非直接對應到能源貧窮的具體服務數據,如:咨詢點、幫助站、社會服務以及向家庭提供的贈款和財政支持。這些數據也可用於能源貧困研究。
調查地方性的科學數據:來自民間社會和其他來源的數據,目前比較少被運用,如果和地方性方政府組織的數據一起整合將會有助於能源貧窮的研究。
從各個不同角度關注能源貧困:在針對特定地點提出方法時應該考量到各種不同原因的指標:建築庫存及其設備、能源性能和效率、社會經濟特征、人口狀況、熱舒適和福祉以及環境方面。
Combin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研究結果表明,所識別的能源貧困人口的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幾乎沒有重疊,弱勢群體的多樣性較大。如果可能,最好在分析中使用這兩種指標,以免忽略任何人。
關注夏季和冬季的脆弱性:冬季能源匱乏一直是研究的主要目標,但研究夏季的脆弱性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考慮到未來的脆弱性,因為高溫和極端事件的頻率已經發生,並預計將因氣候變化而上升。
注意生態謬誤:在進行基於區域的評估時,區域單位越大,潛在脆弱性和能源貧困表現形式變化的可能性越高。更細的空間尺度可以避免掩蓋細微差別,但更細的空間尺度上的數據可用性也是一個問題。有必要在這兩種情況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
不要忘記少數弱勢群體:官方數據和衡量標準往往忽略了不參與數據收集過程的弱勢群體。應該努力將這些群體包括在評估中,甚至專門針對他們進行研究。
終結能源貧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之前,許多家庭還是得生活在陰暗、悶熱的環境中。要點亮弱勢家庭的希望,不能只靠民間組織,投入更多資源與研究來減緩能源貧窮,才能讓能源轉型兼顧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