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B62 台灣青年觀察系列筆記-前言】 走進波昂會議 SB62:2025 年氣候治理的關鍵鋪墊

Image: Flickr
撰稿人:陳昱廷(COP30國際部成員)
核稿人:吳思儀、吳昀芳(COP30國際部PM)

為COP30鋪路、為全球氣候行動定錨

2025年6月,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的氣候談判代表、利益團體聚集在德國波昂,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62屆附屬機構會議(SB62)。

作為 COP30 的「前哨站」,第 62 屆會議(SB62)既是政策討論的場合,也是公共參與的氣候對話平台。

SB62 是由UNFCCC 兩大常設機構組成──附屬執行機構(SBI) 與 附屬科技諮詢機構(SBSTA)。SBI 聚焦氣候政策如何被落實,如資金機制、能力建構、性別平權與制度透明度等;SBSTA 則著重科學與技術議題,如碳排測量、碳市場規則與氣候風險評估,並與 IPCC 等科學機構合作,將科學轉化為政策建議。

從 1995 年巴黎協定後成立以來,SB 會議每年召開兩次,一次於夏季的德國波昂,另一次則與年底的 COP 同步舉行。現場除了政府代表等官方代表團外,還有許多非政府組織、原住民族代表、青年團體、研究學者與媒體記者。 

以下就讓我們帶你看SB62為什麼值得我們關注吧!

一、SB62:COP29與COP30間的交會點

2024年於亞賽拜然的COP29有許多未能達成共識的核心議題,例如氣候資金承諾、損失與損害基金的制度、全球調適目標的實質內容,都被帶入SB62重新磋商。作為政治協議與技術落地之間的橋樑,SB62雖未產出具法律約束力的決議,但在很多關鍵議題上有重要推進,為年底的COP30建立政策框架。

二、四大重點:從指標化調適到公正轉型機制

1|減緩與NDC更新進度

截至6月會議期間,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都沒在2月期限前,提交更新版國家自定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顯示出全球總體減碳曲線嚴重偏離1.5°C軌道的現實。作為COP30的主辦國巴西,積極在會中呼籲希望各國在9月前完成補交,否則將影響年底談判基礎。

2|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指標化

GGA目標是強化各國應對氣候衝擊的能力,例如防洪、農業韌性、水資源管理等。但我們如何衡量成效?今年 SB62 在此議題有取得初步共識,特別是將原先的 400 多條衡量指標縮減至約 100 條,也涵蓋更具體的資金、技術、能力建構的架構。

3|氣候資金與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 Damage Fund)

氣候資金一直都是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但仍有一些突破。例如未來兩年內,各國約定未來兩年內UNFCCC核心預算將增加10%,用於支援談判與技術協助,而美、中將分別占22%與20%的出資比例,可以看出主要國家的實際參與承諾。但對於氣候資金「誰出錢、怎麼出、錢用在哪」,以及COP29提出的1.3兆美元路徑(Baku to Belém Roadmap to 1.3T)仍缺乏明確路徑與共識。

Image: Made with Napkin AI

Image: Made with Napkin AI

4|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與氣候治理

我們如何理解「公正轉型」?我們如何確保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不讓任何人被遺漏?

公正轉型在SB62中被納入討論,周邊活動與工作坊也多次以脆弱、邊緣群體為主軸。此外,於COP28決議的公正轉型工作計畫(Just Transition work programme),COP29未能就計畫內容達成共識,在2025全球盤點的壓力下,SB62會議終於推進協商,產出新版草案文本。此進展顯示各國開始正視產業轉型與勞工、公平等議題,是實現淨零與永續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各國信任缺口仍在擴大

SB62雖然被視為COP30的前哨戰,但現場其實有許多紛爭,顯示各國之間的政治信任關係薄弱。例如,今年的開幕會議(opening session)延宕了2天才進入正式議程,其中的主因是發展中國家如G77,要求將「已開發國家的歷史責任與氣候財務義務」明列入議。不過部分已開發國認為不應該將「歷史責任」制度化,否則會將氣候變遷焦點過度政治化。此外,多數核心議題(如全球調適目標、NDC、損失與損害資金)仍停留在bracketed狀態(亦即待討論),代表各方立場對立,無法形成共識文本。

綜觀這些爭議,更深層的問題都在於,發展中國家對於「承諾落空」所累積的不信任。不論是未兌現的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承諾,還是損失與損害基金遲未實際運作,都削弱發展中國家對多邊氣候架構的信心。UNFCCC 執行秘書 Simon Stiell 甚至在SB62後續的訪談中說:

“There is a lot more to do before COP30. Trust has been damaged. We cannot fix the climate if we don't fix the process.”

「程序正義與信任的恢復,是目前比技術討論更急迫的挑戰。」如果各國在「誰該承擔多少責任」仍舊無法達成共識,COP30 即使達成協議,也將面臨執行力與正當性的危機。

*註:開幕會議主要是為了確定附屬機構在COP期間的討論議程、項目等程序、組織事項(參考:https://www.twycc.org.tw/blog/p-1/cop20-sbi-and-sbsta-662)

四、台灣的觀察與定位

雖然台灣不是 UNFCCC 締約國,但SB62讓我們理解全球氣候規則,無論是碳市場制度的建立、氣候融資、氣候治理,抑或是公正轉型,都將直接影響政府的淨零規劃、企業的 ESG 佈局、社會對話機制,以及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我們在後續的系列文中,將深入剖析 SB62 各項談判進度與分歧,包括氣候調適、碳市場、金融支持與原住民族參與等。


參考資料

  1.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5, June).  Summary report, 16–26 June 2025 Bon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 June 2025. https://enb.iisd.org/bonn-climate-change-conference-sb62-sbi62-sbsta62-summary
  2. Arab News. (2025, July 05). UN climate chief warns ‘lot more to do’ before COP30. https://www.arabnews.com/node/2605969/world
  3. Climate Change News. (2025, June 23). UN expects climate finance roadmap to offer ‘clear next steps’. https://www.climatechangenews.com/2025/06/23/un-expects-climate-finance-roadmap-to-offer-clear-next-steps
  4. Power Shift Africa. (2025 June 26).  SB 60 versus SB 62: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pitfalls to avoid. https://www.powershiftafrica.org/blog/sb-60-versus-sb-62-lessons-from-the-past
  5. Science Po. (2025 June 30).  Behind the Scenes at SB62: Inside the 2025 Bon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https://www.sciencespo.fr/psia/chair-sustainable-development/2025/06/30/behind-the-scenes-at-sb62-inside-the-2025-bonn-climate-change-conference/
  6. Reuters. (2025 June 26). COP30 host Brazil warns against over-reliance on carbon credits. 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cop/cop30-host-brazil-warns-against-over-reliance-carbon-credits-2025-06-26/
  7. The Straits Times. (2025 June 27). Countries agree 10% increase for UN climate budget. https://www.straitstimes.com/world/europe/countries-agree-10-increase-for-un-climate-budget


分享本頁
登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