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雅溪之行

By TWYCC 紀東賢


“浪遊元素: 基本知識、問題、地圖、問路。”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 在這個時代,女性可以走出自我,人的價值、以民為主的思想成為主流,執政者做事無法再不顧民意的恣意妄為,玩音樂、捏陶變成一種正當職業;流浪,在這個時代,成為一種自我探索的旅行方式。

6/1 的下午,TWYCC推客水資源議題讀書會,我們就位於新竹的客雅溪作為討論主題,”農業用水該不該挪作工廠用水?”、”汙染與發展”、”農業與工業的重要性比較”…新竹有一條渠道一條溪水,分別作為當地居民灌溉和排放汙水之用,渠道是汀埔圳,溪是客雅溪。

 

隔天一大早,我們一行人便分成三組,騎著單車,跟隨三個帶隊老師上路,準備一探這段汙染史實。我們第一站,先騎到了之前發生鎘米事件的樹下社區。

工廠已經移走了,汙染不知道還剩下多少,還用說嗎? 有汙染就是不對啊!

這次旅行很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是以”單車浪遊”的方式進行,這由其中一位帶隊老師—“徐佑銘”老師所提倡的。 “單車浪遊”是一種不預先規劃、只靠地圖和與當地人問路的旅行。 表面上這看是種只需要熱血的”說走就走”式,浪漫簡單的旅行方式,但老師一開始就打破了我們的認知。 他要求我們要先決定好幾個有興趣要探訪的問題,”沒有幾個基本的問題作為旅行的目標指引,很容易失去方向感、變成走馬看花,什麼都看不到。”

好,我們於是決定要去尋訪當地人對於污染的看法。 這時,一位戴著斗笠的老先生騎著摩托車緩緩地走我們身邊經過。 ”欸! 快點去追阿!” 正當我們準備要裝作沒看到他,從下一個人開始時,老師一秒都沒有猶豫的騎了出去,邊向我們喊著。 萬事起頭難,要向第一個路人詢問總是困難的。 但是跨出去之後,接下來就順利很多了。 奇怪的是,我們發現當地居民似乎都不太願意談論這件事情,紛紛都叫我們去問里長伯。無奈里長伯這周剛好有事外出,所以我們只好將地圖拿出來,找尋下一個目的地。

沒有GPS,Google Map,反而是用太陽、地圖的方位來找尋路徑,實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客雅溪旁的公路上,我們遇到了一位正在入神地盯著路旁農地的農人。 上前跟他一陣攀談之後,突然電話響起,原來是他讀台科大的兒子打來。 “阿伯,你覺得是工廠害你們必須休耕的嗎?”

“哈哈哈”,他黝黑的臉龐上浮現了一抹苦笑,“換成是你,你要種嗎? 種出來的賣不了幾個錢,年輕人又不想留下來繼續。” 語畢,他指著田裡的那片翠綠說,”這些好不茂盛的都是雜草阿。”

 

騎車在田野的小徑中穿梭,經過一棵大樹時,一陣沁人的涼風襲來,底下有個阿伯躺在躺椅上,雙手交疊在半露的大肚子上。 原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是真的啊! 這是在都市水泥柏油綠住慣的我不曾有的體會。

 

中午吃完飯之後,經過一個三角形的小公園。 在中午的艷陽照耀下,幾棵繁茂的樹木沿著公園小徑排開,翠綠縫中溜下來光影好像一朵朵小黃花,在小徑幽黑的石磚上,輕快的搖晃著身子。 有點疲倦的我們於是在老師的”慫恿”下,到公園中小憩一番。 “我好忙!”已經變成很多人的口頭禪,想想若是在學校的話,這種空白的時間,總是在電腦前、或是對著書本發呆所填滿,常常過了一個下午後,才突然發現到自己連個有深度的臉書動態都沒有發完。

午覺過後,下午是老師出的任務時間,我們一行人得靠去跟當地居民打聽的方式,尋找出新竹科學園區在當地的兩條排水口,一條明管、一條暗管;探訪的過程相當有趣,有團員甚至差點被熱情的居民灌酒來換取情報,最後我們在一個小陸橋的底下找到了明管,而暗管則據說是在一個河堤牆上的蓋子後面。汀埔圳是當地傳統的灌溉渠道、而客雅溪則是各類汙水排放的出口。 我們看到的明暗管排出的水,都紛紛匯流到客雅溪中。 我們一行人就這樣呆呆的愣在那出水口處好久,不發一語。

這天的最後,我們回到交大博愛校區,在一個大草地上交換這一整天的心得。看到早上樹下社區過去的汙染、下午園區現在式的汙染,有人對於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優先次序提出疑問、談到了汙染的道德性,也有人提出居民角度的觀點,還有人對於環境檢測的指標和可靠性提出質疑。 一個個負面的結論讓我們的分享氣氛越來越消極,”雖然今天我看到了這些,但如果我現在無法去解決他們的話,我傾向先忘記這些問題。” 一隻手快速的舉起來,“等等,如果連我們都放棄的話,那這些問題誰要去處理? 我相信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這時老師跟我們分享一個他的人生觀查,他說,”其實社會正在進步,只是相當緩慢而已,像是現在環檢人員會在半夜去抽檢工廠的排水了,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阿! 大家要相信我們正在往正向前進,只是相當緩慢而已。” 他頓了一下,繼續說到,”當你發現自己有無力感、想逃避的時候,其實那不是什麼脆弱的象徵;其實那代表的是,你到自己的邊界了。” “你可以選擇放棄,但你就是到那裏而已;我的經驗是,這時候如果你選擇撐住,撐在那邊,等待時勢的到來、或者等自己成長,過去了一切就會不同了,你再也不會一樣了。”

我們正在朝我們心目中那個的公平正義的理想國前進,我想起了先前在課堂上,和老師討論汙染問題到最後聽到的一句話,”不管怎麼樣,先成為一名工程師。” 以及”Niche first world later.” 不管怎樣,你腳步不能停。 邊走邊想吧!

後紀: 打破自己”外地人的浪漫”,才發現了那無奈的現實。

常常在電腦、書本後面認識一個議題的我們,會以為自己是站在農民的角度、譴責工廠的腳色,殊不知往往落入一種”外地人的浪漫”的自我情節中。 像是當天早上在社子溪的淨溪時,看到河川堤旁的因使用生態工法綠油油的一片,正當心曠神怡之際,沒想到與一位當地的大姊聊天,意外地發現他反而比較喜歡水泥鋪成的”兩面光”河堤、說那樣比現在這”雜草叢生”的樣子有”進步感”。

又以之前中科事件為例子,一般我們都以為,當地居民是想要保護水質、保護農業的,結果在一次上課中,聽到老師分享了中科當地居民普遍的觀點:大部分的人其實對於中科進駐都熱烈歡迎、少部分在抗爭的人則是因為農田被收走,賠償不夠而不爽;因為沒有年輕人、小孩願意留下才在那裡繼續生根,連講述這件事情的老師是台中人,自己都不太願意搬家鄉的地區,所以有個產業來當然好啊!休耕的原因,我們原本想像的是”工業發展->休耕 ->年輕人外流?”,殊不知這只是種外地人的浪漫,沒有聽過當的人的看法,怎麼會知道其實是”年輕人外流->休耕 ->工業發展”呢?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