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 水與魚的故事

(圖片來源: 數位島嶼)


12/7(日),我參加了一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活動─水水一百,以蒐集台灣各地100個水為故事為目標的活動。

當天的訪查地點,是位在關渡基隆河下游的沿岸。第一站先到了關渡自然公園,欣賞已營運10多年的人工濕地,看到偌大的一片濕地(將進10幾公頃),一年所能過濾的水磨坑溪溪水卻不到1%,讓我反思著自己是否也能為這一片水域做些什麼,透過慎選日常的個人清潔用品,以及減少個人汙水排放。

對於環境的回饋將不只是省水兩個字,更包含減少一些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的介面活性劑,或是個人保健用品所可能發生的未知人體危害。

這一次的導覽,我不僅是認識溼地,也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繼續使用肥皂做為清潔用品的理由。

 

往下八仙的基隆河岸,我抱者滿心的希望,期待可以看到捕魚的漁夫。但當我看見汙濁的河水,我知道這將會是我的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我們沿者腳踏車步道,看到了幾艘靠岸的漁船,欣喜之餘,上前做今天第一筆訪調資料。漁民告訴我們當地已沒什麼人再捕魚,他們現在都只捕螃蟹。

我思考著:魚都不吃了,為何還吃螃蟹呢?漁民似乎不願意多談收起他的蟹貨,就匆匆離開。 我們繼續尋找下一位訪談者,是土地公廟裡的伯伯,但他並沒有在這住上太久的時間,不能完全解答我們的疑惑。

 

在往內走,是一個小型聚落,我們在這裡繞了幾圈,看到一畦第二期的水稻,看起來是採用慣性農法,但並沒有碰到農夫,我看者一旁有幾座小型工廠,緊鄰稻田邊小水溝裡盡是惡臭的汙水,我擔心這裡的農夫如何種出好的稻米,即便只種給自己吃,這樣的稻米健康嗎? 繼續往下走,看到一棟獨棟的透天厝,一旁還陳列者幾台荒廢的耕種機器,翻土、插秧、收割機一應俱全,更過去則是一艘漁船,路的另一側也養幾隻雞,真是典型的傳統半自給生活模式。

我們來到門口看到一位正在整理捕蟹網(後來才知道那叫做龍蛇)的中年叔叔,我們一群人得靠近好像讓屋裡其它人有點緊張,趕緊跑出來看,一旁則是一群踢皮球踢得正高興的小朋友。

最後,我們不自覺得分工起來,有人負責和小朋友玩踢球,有人負責訪問叔叔。叔叔看到我們和小孩玩得很開心,似乎放下一些心防,講起他現在的處境。

約30年前的阿公年代,河水還很清澈,後來汙染越來越嚴重,抓起來的魚幾乎都有油臭味,連魚都不敢吃了。

現在捕螃蟹只賣給熟客,捕獲量也隨季節變化,盛產多是在秋冬交接。

他還讓我們一觀他的今天的收穫,有毛蟹、紅蟳,甚至還有鰻魚,有時運氣好,也可以抓到土龍做藥酒,實在很難想像一個龍蛇這麼好用。

叔叔還回憶道:「四、五個月前,一場大雨過後,基隆河有很多魚群暴斃,政府單位對外是說溶氧過低造成,但知情的漁民說,都是工廠趁雨天排放廢水所造成,而且撈起來的都是小魚。當水中毒物濃度上升,大魚耐污染物程度較高,小魚會先死亡;但是當溶氧過低,反而是大魚會因為氧氣量不足而先死亡。政府甚至還雇他們去撈死魚,目的也是不讓民眾接觸到這些因工廠廢水排到河中所造成魚群死亡。」

傍晚時分,我們帶者滿滿的收穫,踏上回程。

 

踩在基隆河畔,夕陽映照下,那目不能見底的河,激起我心裡起了不少感慨,可能官商勾結本來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知情的人心照不宣,或是為了某些理由被迫封口。

但是,在這片惡水中,看到那些踢球小朋友忘情玩樂的笑容,讓我自覺對這樣的情況,自己多了幾分責任。

但願以後自己能夠發揮所學,改善這一片河水,還給這裡的魚、螃蟹、水鳥、植物,甚至是人們,一片他們所遺落的綠水和笑容。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