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疏洪道--淹水的秘密武器


一直都有聽說台北超級不容易淹水的,兩百年一遇的洪水才能被淹掉,而功臣就是員山子分洪道、以及二重疏洪道等大工程。 因此決定了二重疏洪道作為這次走訪的主題。


目的地離台大約三十分鐘腳踏車程

二重疏洪道位於新北市,與五股、新莊、三重、以及蘆洲區相鄰;長7.7公里、寬450~770公尺。 他周圍交流了四個水系- 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淡水河,而台北市的最低點即在其中,因此自古以來此區域即是容易淹水之處。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 – 當隘口被炸掉之後

淹水,在都市人的眼裡宛如一匹猛獸,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對於從前的五股地區而言,每個月兩次的氾濫帶來了豐富的營養,滋養了在上面生長的作物和生態。 1950年代以前的五股氾濫平原,是大台北最重要的農耕地。

不過隨著台灣經濟轉型,五股工業區的發展造成大量的人口遷入,慢慢地,會將洪水被視為養分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1963年的葛洛禮颱風造成台北淹水,政府當時認為是因為淡水河在關渡地區的”獅子頭隘口”過於狹窄,因此決定將它爆破。 殊不知,這也讓海水入流量變大,過度開發加上超抽地下水,反而使海水開始倒灌入五股平原,原本的良田美地,漸漸的變成一片沼澤。


炸掉它到底是好或不好呢?

行政院在1979年通過了三期防洪計畫,計畫逐步興建一座大型的堤防,二重疏洪道,來解決三重蘆洲地區的淹水問題。 原本在疏洪道內的洲仔尾居民,儘管極力抗爭、希望能保留下家園原本的樣貌,1984年時終被搬牽至蘆洲灰磘重劃區。

從台大出發

熱血(愚蠢?)的我們,早上十點從台大騎著自行車出發。

沿著羅斯福路往北騎,過了橫跨淡水河的忠孝橋,我們只花了半個小時就到了疏洪道的南端,接近捷運三重站(未來機場捷運高架)。 看到眼前這道高聳的堤防,沒有疑問,這是能抵擋兩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氣魄,我們到二重疏洪道了!扛著腳踏車爬上了堤防,在前方,是一個到處都是 “愛心”的公園, “幸福水漾公園”。 像是為了讓三重新蓋的豪宅擁有的一片綠地。可以看到具有生態工法的草溝,以及用礫石堆起來的滲漏區。在整個園區有一條蜿蜒的水路,經過調查,這條水路不應該是淡水河的河水,所以有可能是周圍下水道的排水,都市汙水,或是地下水。為了優良的景觀與環境,這裡的水不算臭,只是沒有什麼流動,也可以觀察到植物會依著水位的高低而生長,這樣的池子很有可能是下雨時做滯洪滲漏用的。

繼續往北騎,我們騎到一座荷花池,遇到一個在撈螺類的阿伯,他說他在抓的不是福壽螺(但是也說不出是什麼螺),我們問阿伯說抓這些螺是要做什麼,阿伯說要來做藥材,他還不知道是不是開玩笑的跟我們說是做春藥。


疏洪道中到處豎立的警示牌 萬善同聽古

這時,我們突然看見了一棵大榕樹旁邊倚著一間小廟,廟上寫著“萬善同”。 周圍有一座雕刻繁複的水池,石桌,很多來泡茶聊天的老年人,還有老人家們充滿情感的卡拉ok歌聲。 不知道這間廟是不是二重疏洪道興建前的居民所遺留下的呢? 進去廟裡面遇見了一位阿伯,他聽到我們問這裡祭拜的是何方神聖時,眉毛微微上抬,驚訝的問,”你們不知道嗎? ”

 

原來這裡很有名!

阿伯接著跟我們說明,此廟是二重疏洪道興建時,唯一一座沒有被拆除的建物。 而此廟在清末就已經存在,日據時期的仕紳,將二重埔地區內所有的荒塚屍骨,集中在這間”萬善同”中安寧。 在當地居民強力的請願下,才沒有拆除。 而今這裡變成老人家聚會的地方。

我們好奇的問阿伯,”這裡會很常淹水嗎? ”

據阿伯所述,每當颱風大雨來臨前,河道內的人都會被驅離,而每年大多都會淹水兩次。因為在疏洪道行水區內,往往都會快淹到屋頂。


好險疏洪道裡不能住人

所幸風災後都會有士兵、替代役們來幫忙清運當地,老伯伯們才不致於每年都為了清掃忙得焦頭爛額。

五股溼地-王子變蜻蜓,等等,是世界罕見的豆娘

接下來我們騎了很長的一段路,河濱公園、籃球場,直到穿過中山高速公路的時,我們馬上發現疏洪道的水變得很臭很黑,從地圖上,我們可以合理懷疑是五股工業區排放出來的廢水,而這也代表我們正式進入五股溼地了。

沿著疏洪一路(在疏洪道中間的道路往北走),東邊是微風運河,一個長方形的運河可以做划龍舟比賽用的,我們有見到有來划西式划船的人來練習。

而左手邊就是五股溼地了,那個從肥沃的農業平原、遭到海水倒灌後,成了五股沼澤。 命運真的很神奇,成了感潮性的沼澤地後,這兒變成了水鳥的天堂,每年約有八、九十種、四千多隻鳥在這裡繁衍。 荒野保護協會在2004年正式認養這塊濕地,而2005年發現了珍貴的“四班細蟌”(據說是世界上發現最小的蜻蜓),現在這裡是國家重要濕地。

二重疏洪道的對於當地的影響相當曲折離奇,而其中隱含了很多人生的寓意在其中,那天探索完之後至今還在細細咀嚼。 該炸呢? 還是不要炸呢? 也許當下我們都沒辦法看出脈絡,只有在結束的那天,我們才能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