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與歐洲能源轉型路

撰寫人:曾亮瑄(COP27組員)

引言

各國為控制全球溫升而減少碳排,作為全球主要能源供應的煤碳成為衆矢之的。COP26之後,各國領袖紛紛對內祭出淨零碳排的政策與方針,包括去除燃煤發電廠、不再金援煤碳相關產業,以及停止開採國內外煤礦。然而,即便全球形成共識,期待以降低燃煤達到為零碳排的目標,疫情之下的物價水漲船高,因減少燃煤導致的能源短缺,俄烏戰爭的無預警爆發,為制裁入侵者以減少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直接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能源供給。諸多事件考驗著人們在為零碳排路上的決心,方法路數是否為人類社會可承擔備受懷疑。本文欲以俄烏戰爭爆發,對歐盟能源轉型路的影響,歐洲將面臨什麽樣的困難,以及各界觀點。

過去進展

歐盟執行委員會於2019年12月11日提出歐洲綠色協議,協議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揭示了歐洲公民與企業將在低碳轉型中受惠。這些改革涵蓋了大幅減少碳排量,2030年前減少至少55%的溫室氣體排放(與1990年的水準相比),投資尖端技術、保育歐洲的自然環境。上述政策都是爲了能在2050年前成為全球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

能源轉型最受到外界矚目的德國,為達到此項目標,碳排放量必須從2018年的866百萬噸,逐年降低至2030年的562百萬噸;境内再生能源比例需在2030年成長至65%。隨著德國將在2022年底廢除核能,並且開始進行廢除燃煤,最晚至2038年,剩餘的能源需求將由天然氣補足,但終極目標仍是擺脫天然氣使用。

現階段狀況

然而根據最新統計,2020年德國並沒有達到溫室氣體減量40% 的中期目標(至2019年底,德國的減量達35%)。事實上,不僅僅是德國,在俄烏戰爭開打之前,歐洲煤碳的需求量便大幅上升,主因是疫後經濟復甦,電力需求轉高,需增加供給。資料顯示,歐洲煤電2021年增加18%,是近10年來首次增長。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國家為制裁入侵者,將減少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然而,減少的天然氣供應,勢必需要以其他發電方式補足。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日前已表示,會考慮延長僅存核能電廠壽命,或是拉長燃煤電廠營運年限,以確保能源供應無虞。這導致外界對德國能源轉型的質疑。

儘管如此,就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制度層面而言,此刻增加對煤碳的依賴,並不意味著未來歐盟總碳排放量會增加,因爲届時碳排的配額價格會升高,現在的增加也必須為未來的減少所彌補。然而歐洲是否能持續遵守先前的減排承諾?如德國原計劃於2022年底關閉所有核電廠,2030年淘汰燃煤發電。

未來展望

面對歐洲能源轉型的未來,一派説法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因為降低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其實與降低碳排的大方向一致,甚至有機會刺激各界對清潔能源的投資,使得轉型加速。但不可否認的,戰爭帶給歐洲的經濟衰退和危機感,已重挫本是相當脆弱的氣候目標,歐洲如何得以實現過去的承諾,全世界都張大眼睛關注著。


參考資料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