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5 紀實】開箱COP25談判會場:第一週現場直擊

撰稿:游宜珍
核稿編輯:謝尚融


COP25的會場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年12初,聯合國氣候變遷締約國大會(UNFCCC)的COP25於西班牙馬德里登場,這是氣候變遷議題界每年最多人參與,也是最重要的談判場合。參與的國家來自全球各地,其中包含各國談判代表、NGO、學術單位、智庫研究單位、企業代表、青年代表等多元角色。會場的活動可簡單地區分成談判會議、周邊會議、各國國家館展覽、臨時倡議聚會與呼應不同族群的主題日。

在這一年一度的盛會裡,現場的資訊量是爆炸的,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場活動都講著現在最新的趨勢,在這次的會議裡,最主要的兩大亮點,分別是藍色海洋與巴黎協定Article 6的規則手冊(rule book)制定。身為現場的參與者,筆者將會分享參與Article 6會議的觀察。


北歐館的場內展示,攝於COP25現場

Article 6 非正式會議現場

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制定原先是預計在去年的COP24就會完成,但卻獨留Article 6這條未能完成,從這樣的跡象,便能看出談判的困難程度。而在這次會議的第一週,針對Article 6有關的會議,表定會召開5場非正式會議,但卻在最後一次發生變數,當天12月7號下午4點召開,卻在會議前臨時延後為6點,且現場資訊螢幕顯示將會一路開到10點,沒想到最後一度延到8點,甚至直接取消,而這些跡象在前幾天的會議中便可見端倪,詳見請參考:第一周談判進度更新:實現第六條第四款的「永續發展機制」

身為會場以外,同時也關心氣候變遷的夥伴們,是否也能參與這樣的會議觀察?

答案是可以,這樣的大型會議並非只有現場參與者才能觀察,主辦方會藉由網路轉播的方式,讓場外的夥伴也能同步最新全球氣候變遷談判資訊,但是並非每一場會議都有網路轉播,它會根據會議內容需要進行的協商程度與談判者身份做區分。

例如,SBSTA的開幕就有網路轉播,因為此時主要是過會議流程,不會有過多的發言與討論空間,但在非正式會議協商中,就沒有網路轉播,只有會場內的氣候夥伴能夠參與,原因在於目前談判的進度處在一個方向不明朗且不確定的狀態下,為了促進各國能更放心地說話,而會減少對外公開的資訊揭露。從談判學的角度來看,越是公開談判過程,談判者的表現很容易根據想吸引的觀眾預期結果做協商,而不是根據整個大局或是自身狀況做協商,因此,筆者此次就須以觀察員身份參與非正式會議。


進行中的Article 6 非正式會議,攝於COP25現場

在非正式會議中會看到什麼?

此次第一週的非正式會議出了兩版草案,這些都是由締約國在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建議,而這些草案是各國協商的基礎,文中會有需多括號或是選項,每個國家在發言過程中,會根據這些內容做選擇,或是提出修改建議。在會議過程中,發言國會將自己的牌子轉成90度站立,讓主席知道他們準備發言,而接著主席會決定發言次序,此時的主席會根據對國家立場的了解做順序決定。從第一周的會議記錄可發現,當他們在討論人權議題時,一開始是某國家集團代表的意見,接續的相同立場的三四個國家也會附和;接著才會換成另一方的意見,過程中相同立場的國家也會附議,並在理由表示上提出不同的看法,這顯示出主席對會議狀況的了解。例如這次的會議中,巴西表示質疑在SBSTA技術會議的專家是否有能力處裡人權的議題,印度接續著附和 ; 接著換成紐西蘭表示這項重視人權議題是必須同等於減排一樣重要,澳洲也跟著附和,後來又換成伊朗提出反對,緊接著埃及跟沙烏地阿拉伯就也附和說不同意,並各自說明理由。

小結

在這次大會的參與,可見不同利害關係人在這項議題上的努力,沒有誰先誰後,又或是誰應該怎麼做,雖然在談判現場看是進度緩慢,各國沒有共識,但在談判桌以外的展覽區,不論是企業單位、學術單位或是智庫研究,仍可見各自最新的進度,像是在國家館,有些國家便展示出國內企業最先進的科技設備與想法,或是有些國家會分享跨國合作的減緩與調適案例,因此,只要各個單位能持續得朝著這方向前進,未來將有看到氣溫減緩上升的一天。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