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柯建佑
年底一直都是 TWYCC 最忙碌的時候。
除了要收尾一整年的行動,成員中的大學生要準備期中、期末考,上班族們也在趕年度結案報告。
去年(2018)TWYCC 除了在收尾並翻譯《TWYCC 青年氣候宣言》以外,更忙著籌備 COP24 的行程,並緊盯國際上會議籌備的進展。
這一次,COP24 代表團的青年們除了追蹤「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與「促進性對話」(Talanoa Dialogue)的發展,也安排了幾場介紹國內氣候行動的 Side-event(邊會)演講分享,也與聯合國青年 NGOs(YOUNGO)社群與亞洲青年氣候網絡(Asia Youth Climate Network, AYCN)的夥伴共同合作,可以說是成果相當豐碩的一年。
TWYCC 夥伴每個晚上規劃隔天行程之表格,示意 COP24 每天過度緊湊的課表(圖為 12/7 預定行程)
談判現場初體驗
在 COP24 第一周的主角是由各國談判代表所組成的 APA、SBSTA 與 SBI 會議。
根據去年 COP23 TWYCC 夥伴所分享的經驗,這種國家層級的談判通常只有談判代表,或是持有「粉紅色」的國家識別證(pink badge)才能夠進場旁聽談判的進行,像 TWYCC 夥伴所持有的「黃色」識別證僅是 NGO 觀察員身份,在會場中通常會有很多限制。
但是今年大會的安排十分令人意外,多數的談判會場完全開放旁聽, 其中也包含TWYCC 夥伴們主力追蹤的「全球盤點 (Global Stocktake)」談判會場。
位於會場 area D room 20 的 APA 會議,正在討論GST的執行細節。
如果說能夠親臨談判現場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夠跟上談判的進度更是難上加難。
除了要有足夠的英文理解能力、各種口音大挑戰,還要對談判文件本身有足夠的熟悉度。這不但對我們這些初到會場的談判菜鳥是種考驗,各國代表也不一定能夠跟上最新的議事進度,特別是大會秘書部不夠給力的時候。在 12 月 5 日 的談判中,各國代表紛紛表示因為太晚拿到更新談判文件,未能夠仔細閱讀、無法討論,導致整場會議幾無進展,只能在隨後的幾天延長會議時間來彌補。
因為每天、每場會議後各個議題都會有新的進展,UNFCCC 秘書處會在每次會後統整最新的文件:去除已確認事項的「中括號 (brackets [ ],表尚待尋求共識的內容)」,根據談判代表的意見在文件上增減文字或提議的選項,甚至替談判代表在冗長的文件中畫重點。有時候國家代表甚至會對於整段文字表達不滿,並且提出稍晚提供大會他們自己的版本的請求。原本寄望藉著一場場會議收斂談判結論的大會秘書處,也只能無奈的看著談判文件內容愈來愈長。
延伸閱讀:TWYCC 於 曼谷補充會議時分享的追蹤談判文章
延伸閱讀:關於「全球盤點機制」最後的結論分析
正在追蹤 APA1-7 閉幕會議的 TWYCC 夥伴們
對於現場旁聽談判的 TWYCC 夥伴而言,最大的難題莫過於取得最新的談判文件。由於我們並非國家談判代表,並沒有被加入國家代表與大會秘書處的聯絡群組中,無法在第一時間取得更新版的談判文件,僅能依賴公開於 UNFCCC 官方網站的檔案。然而每天都有十幾場的談判在進行,大會秘書處光是要應付談判代表的意見就已經疲於奔命,時常無法準時將文件上傳網路歸檔,以至於身為 NGO 觀察員的我們即便身在談判現場也無法理解談判的癥結點,僅能匆匆記下一些關鍵字後,待取得相關文件後再自行惡補。
除此之外,許多既有安排的行程與突發狀況,讓我們無法從一而終地緊盯談判進展。幸運的是,我們後來加入了國際 NGO 組織 CAN International 的每日討論和工作小組,透過他們的網絡取得了一些資料,讓我們即便不在議事現場也能夠透過事後閱讀文件的方式跟上進度。
雖然外在的條件相當艱困,我們也從既有的資料整理出了往後專注的四個面向:Equity (衡平)、 transparency framework (透明度框架)、Implementation (執行) 與 Enhancement on ambition (野心漸進機制)。
這樣的階段性成果雖然零碎,卻也讓我們不見得要單純追蹤談判現場,而是能夠根據這些關鍵字去蒐集對 TWYCC 更有幫助的資訊。
根據追蹤會議所獲資訊而去參與的 WWF 記者會,並在會後與講者 Yamide Dagnet 提問中獲得相當豐富的資料與素材
YOUNGO!聯合國青年 NGOs 社群
每天早上不論你是「國家的談判代表」還是「NGO觀察員」,都會有相對應的團隊閉門會議。以 TWYCC 夥伴所參與的 NGO 青年社群(YOUNGO)為例,每天早上 9 點都會舉辦一場 “Spokes council” 簡單分享前一天大家所觀察到的會議進展,並宣布當天所規劃的行動與重要會議。
馬來西亞青年 Liyana 代表 YOUNGO 向大會主席團發表意見
在今年的 YOUNGO 分工中,各國青年在各種不同議題上組成了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有的工作小組在大會上追蹤的議題會對應到當前談判的項目,如資金小組、減緩小組...等等;同時,也有不少工作小組所追蹤的議題並非和談判直接相關,如農業小組、再生能源小組...等等。這些工作小組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在會議中產出政策論述(policy paper),試圖在各國的角力談判中為全球青年世代發聲。透過官方記者會、主席向觀察員匯報(Presidency briefing to observer organisations)與大型會議(plenary meeting)的干預演說(intervention),直接地向大會表達青年在談判上的立場。
即便非與會議直接相關的工作小組,也可以在會議期間獲得與國際重量級人物對談的機會。在 COP24 會議期間,YOUNGO 再生能源小組今年即爭取到了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氣候與環境部長進行雙邊會談(bilateral meeting)的機會,直接向國家部長層級的人物進行遊說。
柏任於 YOUNGO 記者會上,發表YOUNGO 對 Talanoa Dialogue 的立場
縱使在 UNFCCC 的架構下,NGO社群其實並沒有實質參與協商的權力,談判桌上的「大人們」大可以無視青年與其他 NGO 觀察員的意見,聚集在此的國際青年們仍在嘗試以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去爭取會議走向夠符合世代衡平的談判結果。
晴雯代表 YOUNGO 於 Talanoa Dialogue 的 Political phase closing meeting 發表干預演說
Side-event 交流與分享
除了談判議題的追蹤以外,今年 TWYCC 夥伴另一項重要任務便是要和國際社群分享我們在台灣 2018 年的氣候行動成果,也就是「GST氣候盤點三年計畫」與《TWYCC 青年氣候宣言》。
在出國以前,已有安排兩場邊會(side-event)的活動,分別是與摩洛哥大學、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與國發會共同舉辦的「由下而上的氣候調適」工作坊。另一場則是與中國、日本、韓國青年一起在韓國國家館分享有關「氣候變遷下糧食安全」的青年行動。
「GST氣候盤點三年計畫」中,「農業調適」與「糧食安全」剛好是我們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兩場工作坊也分別由 TWYCC 農業小組的夥伴莊凱鈞與張寒瑋主講。
寒瑋於韓國館 side-event 上分享青年在糧食安全議題上的氣候行動
凱鈞於聯合 side-event 上分享由下而上的農業調適的青年行動
在兩場活動結束後,我們也臨時受到泰國青年邀請,在泰國的國家館中分享在台灣的氣候行動,由夥伴楊晴雯主講。
晴雯於泰國國家館分享「GST氣候盤點三年計畫」與《TWYCC 青年氣候宣言》
今年 TWYCC 出國的夥伴較往年不一樣的是,這次有一個團隊夥伴蘇莘身負聯合國原住民組織(IPO)東亞區窗口(focal point)的重任,並代表參加了許多與原住民議題的會議與分享。
由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往往直接影響了與大自然生活較為貼近的原住民社群。比方說許多北極圈的許多冰棚原來屬於因紐特人的傳統領域,卻因愈來愈暖的氣候導致整片冰棚的消融而失去家鄉;亞馬遜叢林中的食人族部落也因為其領地被「清潔發展機制」(CDM)作為碳權交易的對象而失去了原有的自主權。在台灣, 2009 年莫拉克風災導致滅村的小林村其實是未被正名的原住民「大武壠族」的領域,風災後傳統文物與文化幾乎消失殆盡。在目睹小林村的悲劇後,身為南投拍瀑拉族的成員,蘇莘投入防災與氣候調適的行動,並積極參與國際上原住民與氣候變遷的對話。
蘇莘在 side-event 上分享將原住民傳說與防災科技結合的經驗
在 side-event 會中,各國原住民訴求各個碳排大國負起對氣候變遷影響的責任以外,蘇莘也分享了許多藉由原住民經驗而得以提升氣候韌性的防災經驗,將口耳相傳的原住民傳說與現今的防災模擬系統相結合,能夠更準確的辨識出較脆弱的區域並在災前先行防範。
“STOP SPINNING! OR THE TYPHOON WILL”
除了演講分享以外,TWYCC 夥伴們也與亞洲青年氣候陣線中日本、韓國、中國與馬來西亞的夥伴一起籌組了一場會場中的「行動」(Action),要求談判代表們能夠更重視 IPCC 1.5°C 特別報告的警告。由於已有科學報告指出目前各國所提出的 NDCs 的規劃並無法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但仍有許多國家不為所動,這次的行動便是要訴求各國能夠提出更具野心的 NDCs。
各國青年正在討論 Action 該如何進行
我們以東亞共同所有的「颱風」為行動主題,規劃了一齣短劇,訴說在 2015年《巴黎協定》在眾人的掌聲下通過後,亞洲各國仍然抱持著觀望的態度,並沒有開始全面的在氣候議題上作出改革。在此同時,每年的颱風季節所造成的傷害也愈來愈嚴重。“STOP SPINNING! OR THE TYPHOON WILL” 是我們的口號,要求這些國家談判代表別在「停止在談判的利益中打轉了,不然颱風就要來了!」
用灰色布條模擬的超級颱風,將政客們團團圍住
在數度失敗的談判後,所有人類將一同承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毀滅
短短十分鐘的短劇,五國青年從發想、討論、規劃,到腳本產出、道具製作與走位排練,雖然大家都不是很有經驗、雖然大家都並非英語母語人士,由於訴求明確且切中當前的會議癥結,最後的演出博得了現場觀眾的滿堂彩,也登上了媒體 IISD 的新聞版面。
亞洲青年氣候網絡(AYCN)共同發起的 Action 登上了媒體 IISD 的版面
身為台灣青年,我們能做什麼?
國際會議對於台灣人來說,一直都是相當的陌生。四面環海的我們,想要和外界有所接觸,就必須越洋尋訪;非屬聯合國會員,全球議題的討論總是被拒於門外。然而氣候變遷的影響卻又是全世界連動,即便我們閉門造車、成功地走向了低碳社會,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的累積仍然會加劇極端氣候的影響。
讓世界看見台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在這個尋求妥協案的過程。氣候變遷的問題不是一國一邦所導致,所面對的問題也不是一招一式能夠解答。雖然台灣人在島上的經濟活動造成了許多二氧化碳,在認真尋求轉型的路途上,這些經驗與挑戰也都是啟發他國氣候行動相當重要的素材。一場在地行動的經驗分享、一次行動的主導倡議、甚至是一場橫跨各色族群的討論,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都可能在這個攸關 70 億人的氣候盛會上發揮影響力。
「愈在地化、愈國際化」,這不但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輕忽身旁所發生的種種,更要積極起身找方法、找管道與島外的大千世界接觸。臺灣鳳蝶在島上振翅,不僅要在世界颳起旋風,也要與千萬蝶群一同飛舞,尋找明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