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名的療程】11月16日

撰文:COP23 出國代表 宋之琦


冷冽的溫度、潮濕的環境,是今年十一月的波昂;
天天硬麵包配會場發的巧克力,是我們的早餐中餐晚餐;
6:00起床、8:00到會場、9:00青年會議、10:00場內會議、19:00場內會議結束緊接代表團檢討會、21:00所有會議結束+吃飯、22:30到家+開始study隔天會議的文件,周六談判也繼續進行,因此周六也不眠不休,是我們的日常;
雖然疲憊異常,但我們的心與腦袋卻也飽滿異常。以下幾點是我認為在這次COP看到特別有趣並且吸引我的地方:

1. 台灣青年發聲與實質貢獻:

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但在COP會場,只要積極主動並有所準備,台灣青年的聲音並不難被國際聽到,然而我認為,關鍵在於所述是言之有物(做好功課很重要!),聲音是否與欲討論的主題及目的一致,如此更有機會對我們在乎的議題有實質貢獻,並成為讓其他人尊重的observer。(p.s.青年可以發聲的機會:參與side event的演講、與Youngo撰寫給大會policy paper、加入Youngo或各working group在大會的intervention、參與Observer與大會Chair的Dialogue提出問題、參與Youngo記者會、參加各式action會場與街頭行動、甚至還有許多被訪問的機會。)

2. 談判會場的有趣小事與微妙的關係:

在各談判會場有主席、秘書,還有國家集團,各集團彼此在立場與文字上面的角力是最為有趣的,G77+China由於包含國家多,只要誰說了什麼,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國家覆議發言。除此之外,本次談判中我碰到:

(1) 雖然所有發言國家都同意某項提議,但主席堅決不透露是誰反對該項提議,以先前的圓桌會議沒有共識的說法結束會議,不把該提議加入議程;

(2) 有國家藉沒有帶財務專家參會而欲將會議延期,並指稱某國有帶專家參會而造成不公平的情況,但被指稱的國家立刻出面澄清只有自己出席,如果另一國覺得他是財務專家,那整個會場的代表都是財務專家,這樣實在也不需將會議延後(:P);

(3) 有國家代表針對某個字不斷吃螺絲,吃到後來他跟大家說他決定不說那個字,而用”the word”代替(:D:D:D)。過程中,看見一些可愛的代表、一些黑暗的過程、一些值得學習的會議進行與決策方式(eg.為了避免空談,主席用類似world coffee的分組方式、或是提各種scenario的方式,來促進各締約方思考並提出solid的建議。)

3. 更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談判架構:

今年的TWYCC代表團很深入地參與談判,從COP到CMA到APA再到APA各項agenda item,我們一群人從一開始無法進入情況、到漸漸了解方向、到看見架構、到建立個別細項的追蹤專人、再到真正了解各個談判代表的各別立場以及背後原因,再到可以笑談談判代表誰嗆誰,最後可以掌握我們追蹤議題在做出decision前每份文件的爭議點與判斷趨勢。這過程很不容易,但值得,也希望我們回到台灣後能寫出”追蹤談判101”的資訊,讓未來來COP追蹤談判的夥伴可以花更少時間、快速上手。


在COY(青年會議)與COP中,會看見各個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以不同的原因關心氣候變遷,有人因為愛在大自然中活動(登山、滑雪…)而關心、有人因為喜歡野生動物而關心、有人因為家庭教育如此而關心、有人因為學校教到這是個重要的議題而關心、有人因為家園被破壞關心、有人因為覺得自己國家有歷史責任而關心、有人擔心自己後代或小孩的未來而關心、有人因為看見其他國家的需要而關心…不論何種原因,會發現氣候變遷、環境永續似乎就是我們生存的根基,只是因為改變是循序緩慢的或是在我們的進步社會感受不到、沒有發生在我們眼前,因而我們就當作不存在或是不關我們的事,要如何讓大家看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加入在乎的行列、自己成為改變的一部分,就覺得越來越有力量。Let’s be the change we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