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B62 台灣青年觀察系列筆記】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如何改變全球氣候行動?

原住民族&在地社群(一)
Image: Flickr

撰稿人:蔡佩璇、陳思宇(COP30國際部成員)
核稿人:吳思儀、吳昀芳(COP30國際部PM)

▌NDC報告中原住民族的角色提升

2025年6月底在德國波昂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SB62)中,原住民族代表清楚的聲音表示:他們希望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發揮更大影響力,參與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氣候政策。因此,這場會議讓外界看到,原住民族在氣候談判中的參與不純粹只是象徵性,而是希望逐步轉為實質的決策與治理。

在 2025 年 6 月的原住民族與在地知識於國家自定貢獻(NDCs)中的年度會議(Annual Dialogue on Indigenous & Local Knowledge in NDCs)中 , 根據《原住民族與地方社群平台》(LCIPP)工作小組所提出的三年期成果概述,各國於 NDCs 中提及原住民族與地方知識系統的能力上升。其中,「調適與減緩措施」相關內容增加 147%;「傳統知識與實踐」提升 160%;而「參與與動員」的提及更高達 269% 的增幅,不能看出,原住民族參與氣候政策討論的重要性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然而,儘管數據呈現出正向趨勢, 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肯認原住民族的貢獻,但在資源分配與權力結構的制度安排上,仍存在諸多挑戰與未竟之處。

在此次SB62會議中,與會者特別指出,設計氣候政策時必須重視包容性影響評估,評估工具應納入文化適當性、性別敏感性與代際公平原則。否則,即使報告中提及原住民族,若缺乏對弱勢群體實際影響的了解,仍可能造成政策落差。此外,原住民族團體也呼籲應建立可反映交叉身份特徵的評估指標,使評估機制能真實反映多元社群的處境與需求。

▌印尼的森林管理轉型

近年來,印尼透過憲法法院的判決,重新界定「Adat 森林」的法律地位,確認這些傳統森林不屬於國家森林範疇,而是由原住民族社群管理。目前已有超過150個原住民族社群獲得近33萬公頃的森林管理權,遍及19個省及41個縣市。由此可見,印尼所採取的管理方式不只保護森林,也讓地方社群能夠運用傳統智慧,持續維護與經營他們世代相傳的土地資源。

然而,土地認證與邊界劃定的工作仍在進行中,執行過程面臨不少挑戰。儘管如此,印尼的原住民族社群依然期待獲得更多支持,以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與文化傳承。

在具體操作上,會議中也指出,會希望鼓勵原住民族參與森林管理的同時,建立社群共管架構與倫理協議,以便讓知識體系獲得公平參與、尊重與回饋。換言之,藉由這樣的制度設計,也能避免「綠色殖民主義」現象,並以氣候行動之名,實則剝奪社群土地與文化主體性。

▌格陵蘭的參與經驗

格陵蘭約有九成居民為因紐特人,作為當地正式承認的原住民族,他們在氣候目標的制定與推動上肩負重任、舉足輕重。近年來,因紐特社群積極投入各類氣候相關的工作坊與社區會議,致力於推動一套兼顧減緩與調適的雙軌策略,展現身體力行、深耕社區的實踐精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強調將地方傳統知識與現代氣候政策相輔相成、融合並進,同時鼓勵基層民眾廣泛參與,讓氣候行動真正貼近社區需求與在地環境特色。

延續上述脈絡,這種由下而上、因地制宜的參與模式,不僅提升政策的包容性,更強化社區對氣候變遷的韌性與自我調適能力。透過定期舉辦的工作坊,因紐特人得以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分享親身經驗與代代相傳的智慧,深入討論如何面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嚴峻挑戰。另一方面,此種參與也促使政府與決策者耳目一新、正視多元聲音,使政策在設計與執行階段得以尊重並保障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利與文化傳承,實踐真正的氣候正義。

由此觀之,這種合作模式亦為全球其他氣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資借鏡的典範。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唯有科學與傳統並重、知識與經驗並行,才能應對變化多端的全球氣候危機。因紐特人的努力,讓氣候政策從單向指令轉變為多元共構、互敬互信的治理過程,讓各方聲音都能被納入,形塑出更公正、有效且具地方適應性的氣候解方。

在SB62的討論中,與會各方強調:原住民族的知識絕非科學資料的附屬品,而應與科學知識鼎足而立、相互支撐,成為制度設計的核心基礎。以加拿大為例,當地政府設立了「共同決策平台」,使原住民族能就氣候風險、土地變遷及文化影響等面向主動發聲、建言獻策,而非僅為被動的政策回應者。此一制度轉變,對於建立知情同意、自由參與、尊重自治制度之保障,朝向共治共管邁進。

▌巴西COP30的籌備動態

巴西將於今年年底主辦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此次會議特別聚焦非洲裔社群、原住民族以及家庭農民在氣候行動中的角色。巴西政府計劃設立一個名為「人民之環(The Circle of Peoples)」的平台,讓這些根植於土地、蘊含傳統智慧的多元群體齊聚一堂,共襄盛舉,參與氣候政策的討論與制定。透過這些社群與土地之間與生俱來、休戚與共的歷史聯繫,他們長年來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強化氣候韌性方面早已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以傳統知識為根基,實踐環境管理與生態保育,展現出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的在地智慧。

然而,儘管這些群體對氣候韌性與環境永續的貢獻不言可喻,他們在巴西乃至於國際氣候政策報告中的曝光度仍屬有限,且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致使難以推動更大規模的行動。為了扭轉此一捉襟見肘、事倍功半的局面,巴西政府與相關民間團體積極推動政策與制度改革,致力於打破制度性障礙,創造更多實質參與的契機,使這些社群得以名正言順、挺身而出地參與氣候決策,並確保其能公平獲得所需資源與支持,進一步強化其在氣候議題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會議中的對話與面臨的挑戰

在SB62會議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原住民族代表積極表達他們在氣候行動中的經驗與困境。多位代表指出,政府往往將原住民族的土地視為自然資源的開發對象,而忽視這些土地對於社群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連結的重要性,導致土地被過度利用,進而影響到原住民族的生存及傳統生活。

此外,來自太平洋地區的青年代表特別提出,原住民族所擁有的豐富知識與氣候行動的貢獻,並沒有被納入正式的政策監測與評估體系中。他們強調,目前缺乏適合原住民族特有情況的監測工具及專門資金,使得許多重要的地方知識無法被有效記錄與利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原住民族在氣候政策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可能。

除了知識參與,會議也提到,原住民族的「氣候影響評估」機制長期缺位。意思是說,缺乏可及的氣候融資、專門的數據架構、技術支援與法定代表權,導致即便社群掌握解方,卻難以被納入主流政策體系中。因此,與會者呼籲建立結構性與制度化的原住民族參與流程,像是知識共享協議、社群諮商平台、族群主導的指標設計機制等,從而提升治理透明度與問責性。

▌結語

在臺灣,其實很少人會注意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SB62的存在,許多人甚至未曾聽聞這個名稱。然而,從氣候政策與技術的角度來看,這場會議對年底COP大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說是全球氣候行動中一處兵家必爭之地。其背後涉及的利害關係人廣泛,包含原住民族的權利、傳統知識的認可,以及資源分配的爭議與協商。因此,掌握這些國際動態並非無關痛癢,而是因為氣候變遷事關全球命運,我們亦身處其中,無可置身事外。

更何況,隨著氣候科技與資金流動日益錯綜複雜,碳交易、市場機制、碳定價等議題紛至沓來,成為國際會議中的爭相辯論焦點。我們逐漸意識到,這些制度除了是經濟操作的工具,更牽動環境正義與社會公平的基礎。尤其在討論過程中,原住民族的聲音與參與程度將影響制度設計與執行方向。換言之,若對這些動態視若無睹,除了可能落後於全球發展趨勢,更可能使我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失去立足之地與發言權,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從SB62會議的討論可見,各國逐漸重視如何透過共同設計(co-design)機制,讓原住民族、青年與農村社群等不同群體得以主動參與政策形成,並建立一套能反映交叉性脆弱與地方知識的氣候影響評估架構。未來的制度設計方向,應朝「參與即是權力、評估即是賦權」的理念邁進,方能真正實現公平正義的氣候轉型,達成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治理目標。

對我們而言,及早關注、理解並積極參與這些議題,可以讓臺灣在國際氣候行動中發揮影響力的起點。唯有未雨綢繆、與時俱進,臺灣才能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舞台上扮演應有角色,並為世世代代爭取一個公平且永續的未來環境。


▌參考資料:

  1. Annual Dialogue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Local Communities, Parti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on the Ethical and Equitable Incorporation of Indigenous Values and Knowledge and Local Knowledge Systems in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 Mandated event
  2. Making their voices heard: Indigenous Peoples at the NDC Global Conference 2025
  3. SB62 Brief: Agenda and Key Issues Driving Mid-Year Climate Talks
  4. Indigenous Peoples at the Global NDC Conference 2025: Guardians of nature and key partners in climate action
  5. The Consequence of the Decis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in Forestry on the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Forests in Indonesia

分享本頁
登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