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B62 台灣青年觀察系列筆記】誰能決定氣候未來?從青年、原住民到工人聲音的匯聚

原住民族&在地社群(二)
Image: Flickr
撰稿人:蔡佩璇、陳思宇(COP30國際部成員)
核稿人:吳思儀、吳昀芳(COP30國際部PM)

▌前言

今(2025)年在德國波昂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SB62),聚焦於原住民族、青年、勞工等群體在氣候行動中的角色,特別是在第三版《國家自定貢獻》(NDC3.0)制定中的參與。

本次記錄了參與 6月17日的原住民族年度對話(Annual Dialogue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Local Communities, Parti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on the Ethical and Equitable Incorporation of Indigenous Values and Knowledge and Local Knowledge Systems in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以及另外一場涵蓋公平、性別、青年、當地社區及原住民等影響評估的對話(Inclusive Impact Assessment of Response Measures: Integrating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gender, youth,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s),皆強調氣候政策應需納入多元群體的聲音,確保政策設計與執行具包容性、文化敏感性與代際公平,進而實現氣候正義與永續發展。

▌迎向 NDC3.0 的新階段

氣候行動若沒有考慮到社會不同群體的處境,便可能造成「好心辦壞事」的後果。會議中的 COP30 主席 Pedro Nascimento 強調:「真正的轉變發生在我們賦予人們力量的時候,讓他們能以符合自己文化與需求的方式,參與氣候行動的決策。」

在全球極端氣候越演越烈的今天,各國正積極準備第三版《國家自定貢獻》(NDC3.0),也就是接下來對減碳目標與氣候行動的全新承諾。然而,氣候政策不只是一份紙上計畫,它的實施會影響社會中每一個人,特別是那些本來就處於弱勢的人們,像是貧困的婦女、青年、兒童、原住民族以及殘障者等。

因此,6月17日這場 SB62 會議的「原住民族年度對話」以及另一場「涵蓋公平、性別、青年、當地社區及原住民等影響評估的對話」,鼓勵各國使用具文化敏感度的工具,像是性別分析、交叉性脆弱性評估,並參考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的傳統知識,以便從根本了解政策如何影響各群體,進而修正與調整。

▌讓世代公平成為指導原則

我們今日的氣候政策,決定下一代的生活環境。來自青年團體Tebetebba Foundation 以及來自太平洋地區的青年代表皆認為,「公平」應該成為制度化的政策理念。他們呼籲各國設立具體的問責機制,確保青年除了展現被「諮詢」的角色,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真正進行相關決策。

同時,代表們在本次 SB62 會議中特別強調,青年不僅有權利,更有能力,共同設計影響評估的架構。透過尊重、平等與倫理的合作,確保青年及各利益相關方能在政策的準備、執行、監測及驗證階段發揮真正的參與與影響,讓氣候政策更加面面俱到。

▌原住民族在地智慧的價值

原住民族一直以來都是與自然共生的守護者,他們所擁有的傳統智慧,是當前氣候變遷應對中不可或缺的寶藏。在會議中,包括加拿大、哥倫比亞、智利等多國代表都提到,原住民族的參與應該以「夥伴」,而非「對象」的方式進行。

具體而言,哥倫比亞與農民社群一同設計碳排放資料收集系統,將傳統知識與科技整合;而加拿大也設立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的高級對話機制,落實知情同意原則,確保政策不會成為「綠色殖民主義」的工具。

▌氣候政策不能忘記第一線的勞工

在當前氣候正義的討論中,勞工常常被邊緣化,彷彿能源轉型只屬於政府、企業與專家之間的對話。然而,在本次 SB62 會議中,來自工人與工會代表組織 TUNGO 指出,面對全球能源系統的結構性調整,我們除了要關注減碳技術的進展與產業數據的變動,更必須正視轉型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尤其是對基層勞工所造成的失業風險與收入不穩。

TUNGO 表示,若能源轉型僅著眼於宏觀層面的產業轉型,而忽略產業鏈末端、處於高度勞動依賴的工作者,那麼所謂的「永續發展」將只是另一場結構性不平等的延續。為了實現真正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必須配套推動社會保障與再培訓機制,包括為受影響的工人提供技能轉換課程、保障過渡期間的就業安全與收入穩定,以及建立有利於工人集體談判與協商的制度環境。

此外,TUNGO 也強調,歷史經驗已一再證明,若政策只顧追求效率與經濟成長,卻忽略對弱勢勞工的補償與支持,便容易陷入「先富後苦」的轉型陷阱。

換句話說,部分人享受了技術革命與綠色資本擴張的果實,卻留下大批失業與受損的勞動階層無處容身。因此,必須從政策設計之初就納入勞工觀點,讓工會與前線工作者有實質參與政策規劃與執行的空間,而非淪為被動接受轉型結果的邊緣角色。

▌結語

透過這場會議的交流與對話,不難發現,從青年到原住民族,從婦女到基層勞工,乃至農民、身心障礙者等群體,每一段經驗,都是集體轉型的伏筆,意思是說,他們的處境與聲音共同構築氣候正義的現實圖景。

氣候挑戰如山壓境,唯有眾志成城,方能化險為夷。當前世界正處於轉捩之際,各方需以開放心胸互為師友,在知識共享與制度創新之間尋求交集。從社區扎根、推動公民對話,到政策倡議與跨界合作,無論行動大小,皆為積跬步以至千里的實踐。

分享本頁
登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