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TWYCC) COP26代表團成員林巧媃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TWYCC) COP26代表團成員陳正朗
TWYCC青年在Glasgow氣候遊行的現地小調查
若沒有下雨,在入秋的Glasgow散步是件很簡單的享受,俯視隨處可見暖色調的落葉妝點著路面,抬起頭也能見到浮雲飄在天空。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五早上,TWYCC的青年們融入了參與Glasgow Climate March的人群之中,雖然這場氣候遊行接近中午才會從Kelvingrove Park啟程。
「不遺漏任何人」是氣候倡議的關鍵主調,響應全球氣候遊行」的人們有著什麼背景?又為了什麼挺身而出?對TWYCC而言,氣候遊行參與者的輪廓是模糊的,TWYCC的COP26代表團在氣候遊行中訪問多位參與者,我們主要有兩個提問:
- 為什麼今天會來這裡?
- 希望這場遊行能達成什麼目標?
我們將受訪者的回饋區分成六種訴求,分別為『要求即刻行動』、『關注自然生態』、『關照下一代的生活環境』、『鼓舞士氣』、『建立社會連結』以及『關照生存與安危』。
第一種:要求即刻行動
今年71歲的奶奶出席氣候遊行,以行動表示自己的立場,並直言有權決策的人必須立即採取氣候行動。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另外也有一群穿著學校制服的女孩,因為在課堂中得知未來的生活環境岌岌可危,她們希望透過遊行讓大家知道必須要有所行動。此外,面對氣候狀況,不只政治領袖有責任,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也都很重要。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舉著長布匹旗幟的女子,向我們說明布匹上的圖像是由威爾斯斯旺西市5到11歲的孩童們所製成。她希望能在遊行裡,讓更多人知道孩子的心聲,也呼籲因為COP26而齊聚一堂的各國領導人採取實際作為,他說:「這群孩子們已經明白氣候變遷下的生存環境正每況愈下,也為此感到擔憂,同時也在自己的創作裡表示意見,例如要求當權者停止破壞自然環境,拒絕任何在海底測試武器的計畫。」
若細看上圖布匹上的孩童畫作,不難發現有許多與自然環境的元素,例如真菌、森林或是土壤。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另一位裝扮成古代佈道者的女士向我們解說她手上傳單的意涵,「主軸是拯救泥炭沼澤,這是煤最原始的狀態,拒絕開採、破壞泥炭沼澤,要保護全世界的濕地!」。她也強調沼澤保育刻不容緩,即刻行動。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第三種:關照下一代的生活環境
保育自然環的目的是為了讓現在的孩子能有好的生活品質,該位女士述說著「在這場遊行裡,我看到許多與我孫子女一樣年紀的人。我或許不再有大把的時光,但我的孫子女們還要繼續在這星球上度過他們的好多歲月,我很希望他們能跟年輕時的我一樣,有舒適的生活環境與充足的資源」。
我們也遇到兩個家庭推著娃娃車參與遊行,受訪的媽媽表示:「我今天來是為了讓青年的氣候倡議者知道,這裡有人百分百支持著他們!」。為了讓未來世代的需求被看見,這位媽媽也曾參與綠黨威爾斯分部的政治工作,試圖取得更多影響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第四種:鼓舞士氣
此外,這位媽媽也強調這場氣候遊行與以往的抗議遊行有不同的氛圍,一路走來可以聽到朗朗上口的旋律與鼓聲,也能看到有人隨音樂旋律起舞。她很喜歡遊行的這個歡樂元素,也希望這樣氛圍能鼓舞來遊行的人們,讓他們對未來還有期待和希望。
在遊行隊伍裡,我們訪問了「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裡的一位鼓手,他強調氣候遊行所觸及的議題是嚴肅、需要眾人都認真面對,這些議題是需要時間來溝通和轉型,他很希望透過音樂創造出的歡愉與能量,為參與其中的人們打氣。「反抗滅絕」在2019年就組織了這個樂隊,也是那時候就將遊行定調為歡愉,甚至刻意讓遊行具備嘉年華式的歡騰效果。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第五種:建立社會連結
在遊行現場,我們也看到許多訴求標語牌點出社會連結的重要性。其中一名受訪者述說自己參與遊行是為了看見其他人的需求並聆聽他們的意見,他認為遊行是一個讓各家言論有更多曝光機會的平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在這樣百花齊放的遊行,希望為每個特別的人帶來夥伴與歸屬感。他特別強調社會各群體的團結,希望透過取消壓迫特定群體的政策來消弭歧視。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還有一位來自荷蘭的老先生花了約莫三週步行到Glasgow,他解釋,刻意選擇緩慢的移動方式,是為了有充裕的時間和旅途上偶遇的人們對話。他加入氣候遊行的隊伍是希望能與各式各樣關心環境與氣候議題的人群聊聊。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第六種:關照生存與安危
在遊行中我們遇見在Univerity of Glasgow攻讀維安(Security)領域研究所的台灣青年,這是他第一次參與氣候題材的倡議活動,「當氣候走向極端狀態,無論臺灣還是全球,都會對民眾的人身安全帶來重大危害,所以我也開始注意氣候議題」。
圖片來源/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未來的可能倡議方法
台灣青年能如何從這場Glasgow Climate March的倡議方法反思呢?過去與其他TWYCC夥伴對話時,我們探討著如何號召同溫層之外的人們關注氣候變遷,特別是針對訴求內涵的具體程度。氣候議題的著墨程度可深可淺,TWYCC這幾年的倡議敘事方法傾向框出明確的訴求內容以及訴求對象(例如若跟政府的特定業務有關,會盡可能地指出是哪一個層級的機構以及主管單位)。具體的論述可以為特定氣候議題勾勒出較為詳盡的來龍去脈,可以較有系統性地『就事論事』,但也可能因此建構出議題參與的『門檻』,進而限縮參與倡議的對象。
Glasgow Climate March整體而言,參與群眾拋出的氣候相關論述內容不夠細緻、精準,彼此的氣候敘述也不見得密切相關。遊行籌備團體讓參與人們詮釋自身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且將遊行視為一種看見彼此、開啟對話的過程。這樣操作能孕育出各式各樣的氣候倡議議程,不過議題推進過程中也可能納入與典型氣候議題關聯性低的話題(蘇格蘭獨立、解放圖博、法輪功)。
接下來的氣候遊行倡議,若不想模糊焦點,又想要擴大參與氣候議題的群眾基礎,台灣青年在沿用過去習慣的明確論述方法時,也或許可以設計一個更開放的形式,鼓勵(或激發)各式各樣的議題一起與氣候變遷產生連結,讓更多人加入關注氣候變遷的行列。